星期二, 十一月 12, 2013

中国-西方-中国——从唯美回归审美说起

中国-西方-中国——从唯美回归审美说起

        海外出生的华人,就如我这样,每每在省思自己的思想,或许都会碰上几个局面: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或是处于两者之间。这些局面存有局限性,也存有开放性,前者是我们难以深入了解中西思想的深层内涵,除非我们能获得该专业知识的训练;后者是我们没有任何思想的包袱,没有任何思想脐带的束缚与割切的痛苦与困惑。
        基于此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局面,的确难为了我们。但是,当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自由空间一能获得解放,或许能开启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今为文尝试作个简略说明。

        齐白石说过的一句名言: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其所谓的妙有一种美,如果我们懂得从一个感觉到理解来看待美,而后再从理解来感觉美,继而去思考这一个美过程中的思绪变化:从第一种感觉(似)到第二种感觉(似与不似),于这两种感觉中,我们可以看到美的不同层面:美-—唯美—审美,这不同层面的美对于能够有所感受的人,其妙实在是妙不可言。
        美对于每一个人的感受存有普遍性和独特性,唯美却只有个体感受上的独特性,审美因此必须存有这两者的经验交融与分析而作出一番整合性的感受与理解。
        感觉是处于思维的开端,当感觉在处于酝酿成为一种感觉的过程,历时少于半秒,而于这个半秒之内,一个个脑细胞被外在信息刺激而产生活动,一个细胞只用上千分之一秒,一般上,每个普通人都有这些脑细胞组群的模式能力,所以能感觉普遍性的美,但是唯美却基于个体的气质与环境熏陶,必须有更多个脑细胞组群的模式的组合能力,才能产生独特性的美——唯美,而审美基于能包容美与唯美,因此审美是一个关于美整体性的心路历程的高层次构建,高心智演化的大工程。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审美观的区别,纵观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中的区别关键,就在于美的独特性,而这个独特性一定存有个体的气质与环境熏陶的先决条件。
        至于这个区别一进入审美时,如果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唯美角度作审美,那么这个审美只能是一个个体性的审美观,一个只是处于个体局限性认识的审美。

        审美能把感性思维化约为理性思维,这样的审美说明,西方理性思维可以做到,但是西方理性思维却难以清楚地说明一个整体性的审美,恰恰就如对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理性分析,我们能感受一个所以然(因为我们拥有整体性思维的背景知识或东方思维基模),却难以说出一个所以然(即使我们会逻辑思考),当然西方人更不明白个中我们经历过来的所以然,所以近代中国画家秉承一个如是的所以然,开始以各种媒介体作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可是西方却因理性而理性地作艺术创作,基于艺术始终是艺术,最后西方的艺术却只能把艺术流放到无意识心性状况作创作(美其名叫自由解放创作,可是其中一些创作会流于低俗表现)而成为艺术。
        当今东西双方的艺术演变实况,显见中西方的唯美继续在发酵各自的独特性,中西永远是中西各具一面,难以交融。不过,中国人却能走前一步作审美的新诠释——中西合璧。

        每当我们在自唉自怨自己的文化思想的种种局限性,似乎我们的文化思想就会妨碍我们而变得固步自封时,以致最终超越不了西方的物质文明的高度,却又同时开始害怕西方的精神性文明存有的某种欠缺性维度,这个现实真叫我们困惑不已。
        不过,如果我们能理解我们开始作出的能力,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文化思想有信心,我们是可以走出这个困惑,毕竟美是一切真的形象外化,当唯美的各个个体独特性能磨合相容(这个所谓的磨合与相容或许是艺术家比较敏感,比较容易能感受到和认同),就于此起步作真那一方面的进一步抽象思维理解与分析,审美就会最后终极交融。

        西方的逻辑思维毕竟是理性思维最高的维度,但是,基于它个中的各种层面的思维(从宏观宇宙维度—中观人性维度—微观分子维度)的细致性关联的研究表示,这些细致性的实体状况所存有的物质与精神的整体性维度开始显现,基于西方理性思维太偏向物质性的考量,或许会面对一个两难的整合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国的理性思想维度因为是整体性的反映,所以中国人能在艺术方面,开始中西合璧,或许,有一天,在中西理性上的整合问题,中国人可以突破。

        艺术能启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是发生在西方,而后启动理性及逻辑思维,难道第二次不能发生在东方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