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我当自强——(八)自我模组
先前第三篇至第六篇文章,我们谈及自我的构建,我们可以归纳为两个阶段,自我初阶构成和自我进阶构成。
这两个阶段,都必须牵涉到一个基础性物质实体:一个人类生命生理躯体的核心系统——脑神经系统,还有一个基础性精神实体:一个人类生命心性的系统——生命活动律动和自我心性律动所组合的精神性系统。
如果我们从脑神经系统来观测自我的构建,那会是一个个神经连接,可以牵涉到一个小区域的脑部(比如感觉到热的反射性反应),或是一个大区域的脑部(比如阅读状态)。如果我们从心性的系统来观测自我的构建,则会是前者的反射性反应是属于一个简单的心路,而后者会是一个复杂心路的历程。
每当这两个系统的同步运转时,其脑神经区域会变动,或有所扩大,或会更复杂;这相对于心性层面来说则是其心路会延续增长,还有心路历程会变得更丰富或复杂,并产生心性层面新的心轮。
当下这两个系统的同步运转时的这一刻,一个从原我至自我的构成过程(原我—核心自我—自传体自我)就会出现,同时配对一个心性的动向和动力的律动,我们的自我就在这一刻产生。
自我是过程,于这一刻的过程出现后,自我将会形成一个自我心灵模式与一个自我心智模式的心性运作,相比先前的过程,这两个模式的过程运作状态,会是比较稳定和成熟的面向。
这两种模式会单一运作,当其一呈静态,其二就会呈动态,这一静一动的运作方式,就会产生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我们的自我模组的运作过程。
自我模组的运作层面,是一个具象化面向,于我们的行为中可以感觉或感受到这是一个心灵的存在,或是一个心智的存在。
我们的心灵的动力是属于一个情绪全开的状态,并一直与一个心灵的动向互相配对,产生一个心灵模式的相互作用过程。每当我们的心灵呈动态,意即我们的情绪平和而开放,我们可以接受或接纳所有我们面对的人事情绪状态,就如一个母亲面对孩子,她会自然地包容孩子的一切好坏状态,又如一对相恋的人,他们也会是如此给予相互的包容。这两个事例可以在心灵的真善美的善的层面中看到。至于一个唯善的心灵层面,我们可以看到是一个人的独特心性的全然注入自己的生命,他可以忽略世俗的一切。还有,至善的心灵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个崇高心性的表现,还有种种无私的奉献,历史上的伟人皆有这么一个心灵层面的表现。
我们的心智的动力是属于一个情绪弥漫的状态,并一直与一个心智的动向互相配对,产生一个心智模式的相互作用过程。每当我们的心智呈动态,意即我们的情绪开始起伏,时而开放,时而关闭。当我们的情绪起伏时,我们所面对的人事情绪状态,都会一时一样地让我们的情绪波动,有时会情绪化,有时却会压抑情绪。每当我们在现实中生活,我们的心智必须作出面对种种反应的应对,都会是一个情绪弥漫的意味,于自己内心中是可以感觉到的。当我们情绪平稳时,我们也会包容,反之我们会对抗。于包容和被包容中,我们的心智会开放;于互相对抗中,我们的心智会封闭。一般上,我们的心智层面可以进入同理心,或理性凝聚时,我们都会包容。可是,当我们的心智层面低于这些层面时,我们会纠结于各种人事事态,我们的情绪一时就会弥漫变动,难有片刻的平静。(心智模式的动向有五个层面,容后再谈)
我们时常觉得心理学、社会学的说法并不能全面地用于说清生活人事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自我的模组来说明,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事态的人们心性变动,是有规律可循,是可以让我们理解,让作出适当调度。就如一个母亲面对孩子时,母亲不可能一直是以心灵模式来处理母子之间相处互动的事物,我们只能说母亲的关注方式,会于一个心灵和心智的状态的相互一动一静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也可概括的说,世俗性质或现实性质的事物,一般上会是以心智模式应对,崇高性质或理想性质的事,则会以心灵模式来应对。这个说法,对于一对相恋的人,都是一般可以如此加以理解。
至于在一个突发性灾难现场的人们,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所有人的人性状态,就在这个自我模组的说法上,确实的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时一刻的人心变动:无私的、自私的、拯救的、破坏的等等,这样的场面在一个时刻过后,人们会因良心发现,有所纠结,或许转而变好,或许基于恐惧的催动,顿刻间变得无情。当时的场面,只有我们自我模组的动静相互运作说法,才解释得更切贴当下的人心变动,人性会留存或失去。
简单的说,我们的自我模组,可以让我们动静自如或是动静随机地去处理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动静自如,对于事情的处理,会是处于一个可以调度和掌握状况,事情都会顺利进行,或是有问题时都可以适切解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恰恰就是一个动静自如的自我模式的典型例子。
如果我们处事是一个动静随机的自我模组状态,或许可能不会产生问题,抑或情况相反,这就要看我们的随机性的两个关键性前提条件的当事人的掌握能耐,如果当事者都能在理性凝聚的心智层面(第三层面)商讨,就不会有问题。我们常说的双赢,就是例子。但是双赢往往都会在单方失去优势而出现变化。因此,这还是一个不确定的例子。只有我们拥有了同理心(心智的第四层面),这个不确定性就可以解决。
今天谈过了何谓自我模组,如果我们认为这一足够用于说明一切人们的生活事态,我们可能会患上错误,只因我们的自我模组过程,是一个非常善变的过程,自我模组确实是一个随机性动态势,我们常说的人心善变,即是这一个随机性动态势的浅白意味。我们都明白人心难测,但是只要我们能把这个动态势的规律找出来,我们就可以设定一个静态势以作参考,预测动态势的种种可能性,把人心调控到一个理想的人性层次,这个美好的期待或许就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想期待。
下回再谈:自我是过程和自我心性地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