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月 03, 2012

前半生与后半生


前半生与后半生

    当我们成家立业后,有汽车、房子,开始有钱有势,就在一切已渐入佳境,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心中如果开始会介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自我会要求一种评价:首要的,当然是家人和儿女对我们自身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的评价,次之是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的认同和评价,就在这当儿,我们是已来到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

    这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通常没有一个时间的界定。
    这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也可能发生在一个很年轻的人身上,他可以一意孤行地放弃任何外在的欲望需求,只在意自身的心灵泰然自若。
    前半生可谓是属于身之所求的人生阶段;后半生则是心之所属的人生阶段。
    一般上世俗的眼光都会接受一个平衡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也可以说身心平衡就是一个人生常态的标准。 
  
    如果我们于这之前还没有感受过我们的身与心的存在,我们或许会相当困惑于自己这个临界点的内心变化。
    如果长久以来我们只会着重外在欲望的需求,有一天突然会心血来潮地开始想去做些善事,我们做了善事后,也会很介意人们的说辞,还有报章的宣传报道。
    当时我们可能很清楚自己的动机不是在行善,但是也可能不很清楚这是一种虚荣心的作祟,因为我们看不清这个动机的真正意涵,我们的这个举动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有一个至善的感召(心始终要与身合一,开显自我的灵性,实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意义),在催化生成这一个动机,并且催动我们进入后半生去作出种种表现。

    每当我们在医院看到一些老人家在孤独呆坐,若有所思,也似若无所思的神情,他们好像非常失落,都欠缺了一个生命的活力,这根本上不是因为病了,而是后半生的有所亏欠引发了一种深沉的内心失落。
    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宗教的信仰。(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情况可好得多)
    每当儿孙来探望他们的时候,如果儿孙与老人的感情是非常好,老人会于顷刻间,判若两人,一扫先前的低沉情绪和无力感。
    人老了,身体退化且多病,自然地自身的欲望需求会逐而减低,自身的内心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回响,要求自己审视这一生的心之所属,情归何处,让自己安心。就在这一刻,一个人最起码可要有作出一个母爱或父爱的奉献,再不然是一个社会认同的奉献,否则,这种有所亏欠的后半生,所导致内心无限的落寞,真的是难以言喻。
    人生的悲情,可以说都是我们一直忽略所谓的一个后半生的存在所引起。

    如果我们真的忽略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我们无从理解这个存在会一直审判我们一生的成功意义,以至即使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也会困扰于自己这一生的财富所带来的成功意义。   

    一般上,我们常见到的,非常平凡的父母,只要他们一生都在奉献自身的母爱和父爱,他们的孩子始终都会肯定他们这一生的成功意义——伟大。
    这些平凡的父母,一生心中有爱,就能活出不平凡。他们的身心都一直与灵性结合,实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意义。爱的奉献确实是一个后半生的幸福的肯定力量,那可不是任何物质可以替代的。

    伟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们已在追求生活的理想的角色扮演,完善地献出各个爱的意义于扮演的工作中,如果又有仁爱和博爱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是万古长青的,他们都是懂得人生之道——后半生的存在意义要及早觉知和给予实现。

    前半生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物欲的追求,即使最后我们成功了,可以满足所有的欲望,这样的人生还是不够圆满。
    前半生基于不断的释放生命能量,自然就会要求更多的能量回馈,让生命吸纳,得到滋润,可是基于前半生多数的努力都会缺乏爱的参与,所以我们如果只会关注自己的前半生,忽略了后半生,最终我们会落得失落、寂寞且空虚。

    后半生是一个崇高愿景的构成,包含了灵性的感召,还有后天向善的感知,根本上就是一个个爱的奉献,在开显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
    后半生是生命能量的奉献与理想的创造,同时孕育了关注内在融合的力量。
    母爱、父爱于此意义上包含了生命先天的至善感召,至于一切人类的创作,或是各种无私的工作与贡献,都是另一方面生命后天的至善要求实现。
  
    我们一生都会努力去满足自己前半生的现实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察觉自己还有一个这样的后半生,不管前半生我们于外在的表现有多么成功,来到后半生时,可未必会是一个亮丽的人生景观。

    我们人生中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可作的轻重衡量和取舍,虽然每个人都会不一样,但是我们确实应该要及早懂得走进后半生,圆满幸福地走完一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