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十二月 24, 2012

生命的亮点——圣诞节前夕感怀


生命的亮点——圣诞节前夕感怀

    生命的亮点,可让我们看清楚内心的各个黑暗角落,在其亮点的抖动照射之下,为我们的内心启动更多的亮点,让我们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内心,常有爱的光芒的颤动,也让我们为自己、为自己与家人、为自己与朋友、为自己与爱人,和谐地共同谱写爱的乐章。

    生命的亮点,就在我们的内心中闪烁,谁都不知有多少个。
    我们无须去知道,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不管生命的亮点有多少个,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亮点都是包含爱。
    人类的文明史能绽放光芒,仅仅都是因为有爱的参与,给予人类生命一个特有的火种,让人类的生命永不熄灭地绽放光芒。

    一个人心中有爱,那会是天使给予我们的心灵加持了活力,让我们开启生命的亮点,绽开生命的光芒,那是我们一生都非常期盼的一刻。
    我们都在渴望这一刻的到来,这种心思就像盼望圣诞老人的到来,而且我们真正期盼是有所谓真正的圣诞老人。但是,每每我们就只能默默的期待,始终不敢让这个盼望的内在声音放大,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就是这么矛盾,想要的又不敢要,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一直看到的事实都是令人倍感失望,我们接触到的众人心灵,感觉上多是冷冰冰的,也因为这个这样的一个心理,我们从来都不会去想给予自己心中注入一丝爱的活力,与人分享。
    当我们无法以爱来尝试开启现实中众多封闭了爱的心灵,我们又如何能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

    人生真的就是这么的可悲吗?如果谁说是的,那当然就是真的这样可悲。
    这样的一个心理,像一个魔鬼在每个可以打开生命的亮点的关口上守候着,就在那一刻一能绽放光芒时,马上给予封闭。
    我说的是比喻,但是我却宁愿去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确实是有一个这样的魔鬼。

    我们心中的圣诞老人和魔鬼,总是一个心理上如此纠缠的矛盾,我们有些时候能因矛盾而拥有智慧,但是却更多时候因矛盾而变得愚蠢。

    根本上,我们的心态就是一个圣诞老人的期盼,却不敢去相信有真正的圣诞老人。
    我们期盼每个人心中有爱,但是我们却不敢相信人们心中有爱。
    我们莫名其妙地活着,表面上是为了追求一个我们一直认为不可能的事实,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纠缠,心中因纠缠而打上无数个与魔鬼的连结。
    可怜的,谁可以帮我们解一解这个连接呢?

    当我们心中充满可悲,那已意味着生命的亮点会很容易变得黯淡,千万要小心。
    不过,当我们觉得自己是可怜的,还好,这意味着生命的亮点还会重新绽放光芒。

    每每我们累了,身心都疲惫了,我们最想要的,就是回家。
    我们一心希望家会给予我们心灵的抚慰,回家的感觉有多好,确实就在启程的那一刻,我们的可怜不见了,疲惫也似乎消失了。
    我们一直相信这是真的,从来没有一丝怀疑,家就是人生的最佳避风港,即使曾经这里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
    回家的感觉确实是真正的好,如果我们还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可见我们还是愚蠢。

    圣诞老人的期盼,就是一个生命的亮点期盼开启。
    魔鬼的滋生心头,就是一个生命的亮点期盼开启的犹豫。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说没有所谓的圣诞老人,就等于说相信有魔鬼的存在,我们的心性也一直在不自觉中无奈地遭受这种矛盾苦难的折磨。
    在充满爱的心灵中,没有所谓的如果,只有所谓的相信,有就是有,真就是真,就在这样一刻能如此相信,就能有一个生命亮点的所在,只要我们细心地去数一数有多少这样的一刻,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已拥有了多少的生命亮点。

    回家的感觉多么的好,但是我们的心灵却一直让我们没能自觉,它就一直深藏这股感受于心中跟我们打哑谜。
    在我们心灵深处,一直都有一个永恒的生命亮点,在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永不熄灭在绽放光芒,帮我们扫视心灵的黑暗角落,让我们看到光芒,让我们的生命能重新启动更多的生命亮点,绽放更多的光芒。
    爸妈在我们心中筑起的母爱父爱,就是这个深藏心灵中永恒的生命亮点,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从小就在心头窜进窜出,所以我们一不细心,就感觉不到了。
    我们也之所以还是活在矛盾中,连回到了家也没有一丝如此的意识,没能知觉回家之前的种种矛盾引起的疲惫也于那一刻启程回家时不见了,因此回家的美好感受,就只是一种惯性感受,其美好的感受,也只是一种习惯的感觉,并没有任何特别意义。

    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许是能发现到现实中真正的圣诞老人的所在。
    相信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亮点确有所在,或许是能看到现实中的天使就在我们的身边。
    明白又相信了,生命亮点或许能令自己和周遭的人开放一直以来封闭着爱的心灵,释放更多爱的光芒。      
    生命的亮点,于人世间,再也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比它来得珍贵。


星期六, 十二月 15, 2012

21-12-2012世界末日——人性融合灵性的新开始


21-12-2012世界末日——人性融合灵性的新开始

    在众说纷纭的21-12-2012世界末日这一天,中国人的易经,以64卦的推算,也将在这一天,完成几千年第一轮的准确推算,或许接下去将会有一个更新的推算。注1
        
    物理量子学的零点能量场(zeropoint field)显示一切物质(其一包含人类的意识、意念)是个终极完美的网络,其中还有一个个的精微能量性质的探讨,似乎都与我们的心念存有某种还无法说明的关系。注2

    关于生命能量与宇宙能量的关系探讨,就如灵修人士之于宇宙能量场、中国人“气”的研究,甚至于也有一种看法:这个地球磁场(物理学--舒曼共振)频率从7.8Hz转换至13Hz,会在2012年出现 ,因此一些灵修人士已做好准备抓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让自己心性能更容易进入相同磁场(因为一般人的脑波比较接近13Hz,难有7.8Hz),让自己的身心灵能量场与宇宙能量场产生共振,快速地净化自己的身心灵。注3

    哲学家说这个时代是价值归零的时代,因为往往物极必会一反,人类的价值该会由人类经验转入灵性经验,即是归零的另一启示——新的开始。

    这些说法,都与21-12-2012这一天有莫大的关系。
    这个关系是维系于一个真善美和身心灵的平衡和谐状态的演变中。
    21-12-2012之前的日子,我们不能否认是个人类心性比过去的日子更为迷乱的时日,就从最近几年来小孩青少年都会凶狠到杀人的几个个案,我们真的再难以否认。

    或许哲学家说的这个时代是价值归零的时代,或许物极必会一反,也该来到一个心性觉醒的时代的开始。
    与其我们极力不想要接受这种说法,倒不如我们尝试去感受一个旧时刻的真善美和身心灵的平衡和谐状况已产生变动,演化到了一个极端的时刻,该是一个新的真善美和身心灵的平衡和谐的状态出现。

    这一天的到来,是一部分人类感受到自己最渺小的一天,也是让这一部分人类能感受自己伟大的一天。
    这一天的到来,或许是一个心性迷乱与渺小的人类经验世界的结束,或许是一个心性觉醒与伟大的人类灵性世界的开始。
    这一切,都得从人类心性能量协同自然能量处于一致性的转变来开始,都得从我们身心灵能处于真善美来开始,都得从我们的人类经验能与灵性体验融合来开始。

    不相信这个说法的人,都不是那一部分已感受到自己是最渺小的人类,而是都以自己的人类经验来理解他认为的事实。
    会相信这个说法的人,都是那一部分已感受到自己是最渺小的人类,都会认为这一切都与灵性体验脱离不了关系,他们是以自身的灵性体验来感悟一个可超越人类平常心性进入高层次心性的体验,个中没有人类的傲慢,只有谦卑,没有自我中心独生主义,只有整体中心共生主义。

    这一切,都与生命能量与宇宙能量的关系的神秘性有关,我们的物理量子学该有一天能揭开这个关系的神秘面纱,我们的大脑结构性体验的深层理解,也该有一天能说出这个所以然。
        
    相信科学终究是好事,因为科学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过程的真相。
    太相信科学,甚至于就因此认为科学就是真理,却是一种迷信,因为科学始终说不开一个过程中的过程的真相。

    真理都是一个过程中的过程的自然道理的开显,也是一切存在的链接存在的真相,根本上就是一个真善美的存在,我们人类生命的身心灵结构可以或开或显地把它诠释为唯真唯美唯善的思维形式——简约地我们以科学艺术宗教的思维方式来说明。

    凭我们的人类经验——只是局部的以一部分且分割性的科学,或艺术,或宗教的认知经验——是无从去理解这个存在的真相,唯有进入灵性体验中——真善美的存在与我们的身心灵处于整合性的链接中——我们才能感知这个真相,那是一个过程中的过程的完美的链接运作。

    21-12-2012之前和之后的日子,存有一个世界末日的警惕意味,这不是一个警号,或许是一个启示:世界末日表示仅仅只是拥有人类经验的时代会即将结束,另一个从人类经验能够进入灵性经验的时代会给予取代,就在这一个转变的一刻,我们是能够感悟到自己是有能力从人类经验进入灵性经验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因而有所感受,这也意味着这一个过程中的过程的真相的实在感知,可随着时日让我们逐渐走出人性的迷茫,认知人性的纠结,远离一切人性的堕落。
    21-12-2012之后的日子,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也会来到一个融合的时代,因为一部分有智慧的人,将以更开放的心来塑造这个新时代。

    2012年之后不会是终止,而是一个新循环的开始。
    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洗涤受污染的心灵的开始,让人们净化爱心,淡泊欲念的开始。我们存有的心性能力上的局限,或许于这一天的到来可让有如此相信的人去作祈求,以获取宇宙中自然的能量给予我们协助提升,进化,转性而拥有充满爱的力量的心灵,爱自己,爱家人,也爱周遭的人。

    21-12-2012这一天,我们应该宁愿相信是一个进入新纪元时代的非常时刻,这一天是可让我们从自然中获取一个信仰真理的力量,从无助中看到生命的真正力量,让脆弱变得更坚强,。
    或许我们应该认同地去接受这一天存有的自然能量的转换,让这个新的能量协助我们提升我们的心性层次,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至于接受的方式,在倒数的这最后几天,不妨以多想好事,说好话,做善事的心态来迎接这一刻。

注1:请观看有关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ml73-U3Yc
注2请参阅
《念力的秘密》The Intention Experiment- Using Your Thoughts To Change Your Life and the World 作者:LynneMcTaggart     梁永安译,
《念力的秘密2》The Bond-Connecting throught the space between us 作者:LynneMcTaggart 王原贤译 
注3《觉醒时刻—巴观Sri Bhagavan的 合一祝福》Time to Awaken 彭芷雯、傅国伦编译  第39页
不妨参阅有关其他灵性修养的书籍



星期三, 十月 31, 2012

食色性也(下)——性的纠结


食色性也(下)——性的纠结

    性自身本质上的绝对神圣性质,具有生命最为强大的力量,可贯穿生命从生至死的过程。
    动物于此意义上是无法觉知,只能被动于这个力量中的本能意志,不能拥有自由意志,动物的性的天性感召,因此只能以性行为的本能动力作创造,只限于繁衍后代而已,一代代地如此活着延续自己的物种生命。

    我们人类可以赢取万物之灵的美誉,根本上是性自身这个力量于我们的生命体验中,能让我们启动一种内在心性的酝酿,把本能意志逐而演化为自由意志,再把本能意志和自由意志融合成为我们人类独特的生命意志。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已能把身心合一,把性自身的终极意义(性的神圣性质之于身之所求的欲融合了心之所属的情,展现了爱的崇高性质)给予实现。我们人类能拥有的这种从个体到集体的崇高意识,从古至今也一一在演化成为我们人类的文明。
    简而言之,性自身这个力量是我们可以理解和掌控的,它是我们身之所求所需要来开展生命的创造意义的活力,同时也是心之所属所需求来开显生命的感召意义的力量,就于此一开一显的方式让我们展现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性层次的生命意义。
    我们人类,不管是哪一种族群,都是如此在演化,在诠释自己的生命意义,没有好坏高低的标准定位,只有自己心性倾向和谐的某种努力指标的追求,以实现个人自我一个至善的天性感召。

    其实,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个如此的至善的天性感召,就如花活着像花,狗活着像狗,人活着像人,都是性自身这个力量在催动生命活出自己,以实现一个至善的天性感召。
    花的天性感召处于灵性(植物一直在为地球上的生物作出种种奉献)状态,狗的天性感召处于动物性状态,只有我们人类最为复杂,我们天性感召包含了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状态。
    我们各人之所以为人的面貌,因此可见是相当复杂的,心性也容易变得极为混淆。我们也基于此复杂的心态,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因而都不同,所诠释的生命意义也会不同。

    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的链接性结构的生命,这个链接性结构里头存有一个我们“不能跳跃的自然”的框框,一直以来都在困扰我们的心性成长。
    其中动物性的一方面会让我们沉沦,人性的一方面或可让我们提升,还有灵性的一方面要我们完成成为万物之灵的使命。
    这三方面都一直在链接中互动,让我们的心性不断地上下浮沉。这一切上下浮沉的经验都可短暂到从性自身和性行为中体验到,极为令我们迷茫,除非我们能全面了解个中链接过程的运作,不然我们永远都会同意一句话:做人真难。

    做人真难,难就难在于我们生命的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的链接性结构,存有一个自然不能跳跃的框框,所产生的关于性的纠结。

    这个性的纠结,只有我们人类的圣哲类型的人看得清,并很肯定地认为这个混淆的心性状况的认知和掌控,就是我们在提升自己进而成为万物之灵的过程的考验。
    佛家说的本来面目(佛性),道家说的自然(道),西方圣哲说的真善美,宗教说的神性,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性自身这个力量于人类的天性感召中,可以让每一个人成为庸人,或是凡人,或是强人,或是圣人,他们也在提供我们方法去理解可以如此为人,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到那个为人的层次,就会去善而为之的可能性。

    我们要如何善而为之?  
    首先,我们要知晓这几个为人的层次的特性。
    庸人,是处于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中最受限制的人,心性处于低层次的态势,难以以唯美或唯真的心性提升进入唯善的心性境界。
    凡人,是处于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限制中极为自由的人,心性也介于低层次和高层次的态势中波动,心性或许会沉沦,抑或提升的可能性。凡人是可以以唯美或唯真的心性提升进入唯善的心性境界。
    强人,是处于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中最不受限制的人,心性处于高层次的态势,但是如果不能以唯美或唯真的心性提升进入唯善,可能会是一种不完善的人,还可能是破坏性极强大的人。历史上都有这一类的强人。
    圣人,是超越了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限制的人,堪称完人,是已达致唯美唯真唯善一致性的人。

    如果我们在此本位的各个层次企图为人,我们是可以理解我们对于性自身的本性创造能力的掌控与发挥,是存有一个从低而高至超越的进程,也可以说我们在这个从低而高至超越的进程中,人性在演化的可能性中已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要么我们沉沦,要么我们提升或超越。
    因此,如果宗教教义以人本来定位,宗教就有人们想接近和了解的市场动向。但是,如果宗教只是定位于神性的说法,性与性行为因此会被归类为一种修行的障碍,或须禁止,就令人们止步了。
    如果宗教定位于圣人的层次要求,性与性行为于此为人层次也是难以被厘清,我们反而会误解圣人是应该避开性行为,才可见其心性的高尚。

    性的纠结性问题,仅此我们企图为人的层次态势看来,我们是必须以人性来考量,始能厘清其纠结状况,进而让我们能够拥有更明确的意识去学习认知,以让我们掌控我们的性自身的自然规律,减低我们在沉沦或超越的可能性的被动态势。
    就以我们从人性来考量看待性的纠结性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国人心性的唯美进入唯善的诠释,以及西方人心性以唯真进入唯善的注解来谈一谈。
(待续)


食色性也(中)——性为何物


食色性也(中)——性为何物

    “食色,性也”的性,如果等同性行为。
    一般上,我们都能接受,因为这是可从隐性的内心意愿发至显性的外化行为,谁(尤其是男性)都跳脱不出这一个行为于生理需要的框框,除非他在生理上已失去这个能力。
    性等同性行为的看法可以被认同,或许是性行为有如此的一种普遍性。

    性行为于本质上来说是我们人类动物性的本能行为,基于我们的心性还有一个人性和灵性的层次,如果我们以人性和灵性的心性层次来感受,觉知和评价性行为,我们是可以理解性自身可能并不等同性行为。

    我们人类男女两性的性行为,毕竟是有身对身,身对心,心对心的心性层次的区别。
    其身对身的对应纯粹是属于人类动物性的本能行为,受控于本能的意志,追求感官上的欢愉刺激享受。
    其身对心的对应,一方是欲,另一方则是爱,一种不对称的性行为,一般上爱的哪一方多数会饱受失落的痛苦,因为这里头已牵涉人性的参与,来感受,觉知和评价性行为,我们的自由意志也会同时促使我们于这一个不对称的性行为上作出选择继续还是终止,再不然就是一味地奉献。
    其心对心的对应则纯粹是属于人类灵性的本性,能融合本能意志和自由意志,灵欲合一,最为神圣崇高的人类性行为。

    于这三个心性层次的性行为中,我们能时常进入心对心的两性性行为状况并不会太多,但是我们的心性却能自然地在潜意识中要我们不停地去追寻,乐此不疲。
    这个生心理的内在驱动力,常叫人们困惑不已。不过,女人会相当清醒意识到这个混淆状况,男人则多数等同视之,难以分辨个中状况,因为女人的心性倾向感性和灵性,较为着重爱和必要时才作出奉献,男人的心性倾向理性,较为着重欲和创造,很容易被诱惑。
    基于女人的奉献和男人的创造的天性使然,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因此不再是简单的动物性本能行为,两性的性行为都会有各自心性需求的满足,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内心意愿,另一方面也同时满足了对方的需求。

    我们因此可以从这个简单的本能性行为的过程中,看到几个心性过程的链接,基本上,可以说这一个个链接的过程是维系于一个人类至善的天性要求实现的感召中,也因而我们一直在这个感召中演绎了一个自我生命意义所存有的过程中的过程的个人人生景观。

    因此,“食色,性也”这句话的性,是一种能够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的本性,让我们能够演化成为各个心性的创造或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性行为而已。
    性行为只是性最为基本的一种体验,至为重要的一种,最为直接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

    性是一种崇高生命意志的行为,性的神圣绝对性体验确实是圆满,唯善的。但是,个中的唯善必须经由唯美或唯真的历练,始见其圆满。
    换句话说,有爱情催动的性行为是唯美而唯善,有感情的升华和奉献的参与的性行为是唯真而唯善的,这样唯美或唯真而唯善的性行为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性自身和性行为混合的神圣性体验,这个中的性自身的灵性体验,令人向往不已,但是在感受上我们是比较错觉这是性行为的美好体验。 

    性是人类生命最根本的活力,这股生命的力量从远古至今一直贯穿我们的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的心性层次,一直在引导我们人类实现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意义,这股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心性至善的感召力量,时时刻刻在要求我们去给予实现这个意义,也时时刻刻让我们通过自己心性的各个层次外化为种种的创造和创作,展现出一种心性至善的崇高境界的诠释,建立当今我们的人类文明,同时一直以内心的渴求方式来引导我们去开显出个人灵性体验的境界,以及开展出人类各个人性内涵的丰盛态势。
    每每个人会因为实现不了自己各个心性层次的各种创造或创作,其创造性的动力就会因而迂回反转成为内在的压抑,为了消解压抑,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把它转化为一种冲动,以发泄方式来进行性行为,男性(尤其是极度感性的艺术家/自我膨胀又欲望高昂的人)一般上会如此放纵自己,女性或会如此,但多数会选择灵性途径的纾解方式,消减压抑,也或者无从消解而身心俱伤。

    性自身的体验和性行为的体验可厘清,或许会有助于解除性迷思,消化超常刺激负面的影响,并可以协助我们在创作过程来到瓶颈时不会产生心性混淆,不会很自然地倾向以性行为来解放压抑,也不会无所意识地陷于性欲深渊,往低下心性层次沉沦,无法自拔。

    性始终是人类所有体验中极为奇妙而难于了解,神秘而难于言喻的体验。
    或许,本文是可稍微揭开性自身这个体验的神秘面纱吧。


星期日, 十月 28, 2012

食色,性也(上)


食色,性也(上)

   “食色,性也”这句话,如果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好色的生命内在驱动力与性的本能需求的相对互动所产生的性行为,我们已把人的生命意志和人生意义定位于一个人类的原始态势,我们因而相信这一种说法,人类的生命意义就会往低等层次生命态势发挥。
    现代人的超常刺激(注1—性泛滥—性迷思的各个行为的困境,多少都与“食色,性也”这句话的不同层次意涵的解读有关,同时因不同的解读而衍生一种更混淆的观点,并产生种种的行为,一路来一直在危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我们不得不重新探讨这个课题。

    “食色,性也”这句话,从人类生命本质来看,“食色”基本上是一种能够解读或有能力解读的本性,“性也”则是一种能够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的本性,“食色,性也”就是一种本性上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去解读一切所触及的外在事物,进而在内心作各种信息的交换和演绎的酝酿,最后展现成为内心渴求的创造性行为。
    因此,我们一直在发挥这个能力来进行种种的创造,基本上都是涵盖于一个身心灵的运作中,并在此运作中开展为一个身之所求和开显为一个心之所属的人生意义的诠释。
         
    基于我们都有各个不同人生意义的诠释(这只是一个过程中的过程的某种结果而已),因此并不容易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去深入探讨这个本质性的说法。
   这又如何能说个明白呢?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内在的身心灵运作谈开来。

    自然从来不会跳跃,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不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的确担当得起“万物之灵”的美誉,我们也应该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是如此的一个人。
    自然永远在运动,就对于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运动的意涵可以说是在创造,其最基本的创造性行为就是繁殖。我们人类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与其他生物不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性行为,与动物的固定交配期和性行为有区别,因为我们有一个三位一体的脑袋(注2)让我们有能力作选择,不过我们在选择时,我们还是有某种极限,我们没法破除“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限制,除非我们懂得超越。

    “万物之灵”也因此意味着我们是有能力了解这种极限,即使我们没法破除“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限制,我们还是懂得超越,能够成为如此的一个人。
    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我们身体存有两个主要结构——身体和脑袋。
    我们各自拥有的脑袋,就像个别电脑的CPU,具备不同的解读软件的功能——能解读身体的DNA信息—解读外在的刺激,我们的身体就像电脑其他配件,让我们有条件把电脑所解读的信息展现成为各种各样的行为。
    其次,我们的生命还有心这个部分,心除了配合身体作开展或开显心性的同时,还能让我们觉知一切的过程,并改造工程或改善工程,心就像一个电脑的智能系统,有修护和提升的功能。
    心还有一个终极性的功能,超越自然的跳跃极限,与灵性链接,最终融合。
    至于这一切又如何运作,整体而言,我们生命的身心灵的运作,可以把人类的心性层次分为动物性层次,人性层次和灵性层次,展现出三个不同级别和混合级别的生命面貌。

   “食色,性也”基于此身心灵的运作状态来看,肯定地不是一种好色的生命内在驱动力与性的本能需求的相对互动所产生的性行为而已,该是一个我们人类生命整体意义的过程与其感召的说辞,一种相当高的智慧启示。(待续)
     
        
注1:超常刺激意指会激发原始本能的人造模仿物(比如性渲染与暗示、可爱的物品、美食、电视资讯与网上虚拟世界等)。超常刺激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得奖理论,由动物行为学家丁伯根与劳伦兹所提出。

2:三位一体的脑袋——我们拥有一个由爬虫类脑,哺乳类脑和人类皮层脑组成的脑袋,各个功能各异,又可协调互动,甚至于整体运作。


星期三, 十月 03, 2012

前半生与后半生


前半生与后半生

    当我们成家立业后,有汽车、房子,开始有钱有势,就在一切已渐入佳境,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心中如果开始会介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自我会要求一种评价:首要的,当然是家人和儿女对我们自身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的评价,次之是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的认同和评价,就在这当儿,我们是已来到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

    这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通常没有一个时间的界定。
    这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也可能发生在一个很年轻的人身上,他可以一意孤行地放弃任何外在的欲望需求,只在意自身的心灵泰然自若。
    前半生可谓是属于身之所求的人生阶段;后半生则是心之所属的人生阶段。
    一般上世俗的眼光都会接受一个平衡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也可以说身心平衡就是一个人生常态的标准。 
  
    如果我们于这之前还没有感受过我们的身与心的存在,我们或许会相当困惑于自己这个临界点的内心变化。
    如果长久以来我们只会着重外在欲望的需求,有一天突然会心血来潮地开始想去做些善事,我们做了善事后,也会很介意人们的说辞,还有报章的宣传报道。
    当时我们可能很清楚自己的动机不是在行善,但是也可能不很清楚这是一种虚荣心的作祟,因为我们看不清这个动机的真正意涵,我们的这个举动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有一个至善的感召(心始终要与身合一,开显自我的灵性,实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意义),在催化生成这一个动机,并且催动我们进入后半生去作出种种表现。

    每当我们在医院看到一些老人家在孤独呆坐,若有所思,也似若无所思的神情,他们好像非常失落,都欠缺了一个生命的活力,这根本上不是因为病了,而是后半生的有所亏欠引发了一种深沉的内心失落。
    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宗教的信仰。(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情况可好得多)
    每当儿孙来探望他们的时候,如果儿孙与老人的感情是非常好,老人会于顷刻间,判若两人,一扫先前的低沉情绪和无力感。
    人老了,身体退化且多病,自然地自身的欲望需求会逐而减低,自身的内心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回响,要求自己审视这一生的心之所属,情归何处,让自己安心。就在这一刻,一个人最起码可要有作出一个母爱或父爱的奉献,再不然是一个社会认同的奉献,否则,这种有所亏欠的后半生,所导致内心无限的落寞,真的是难以言喻。
    人生的悲情,可以说都是我们一直忽略所谓的一个后半生的存在所引起。

    如果我们真的忽略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我们无从理解这个存在会一直审判我们一生的成功意义,以至即使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也会困扰于自己这一生的财富所带来的成功意义。   

    一般上,我们常见到的,非常平凡的父母,只要他们一生都在奉献自身的母爱和父爱,他们的孩子始终都会肯定他们这一生的成功意义——伟大。
    这些平凡的父母,一生心中有爱,就能活出不平凡。他们的身心都一直与灵性结合,实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意义。爱的奉献确实是一个后半生的幸福的肯定力量,那可不是任何物质可以替代的。

    伟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们已在追求生活的理想的角色扮演,完善地献出各个爱的意义于扮演的工作中,如果又有仁爱和博爱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是万古长青的,他们都是懂得人生之道——后半生的存在意义要及早觉知和给予实现。

    前半生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物欲的追求,即使最后我们成功了,可以满足所有的欲望,这样的人生还是不够圆满。
    前半生基于不断的释放生命能量,自然就会要求更多的能量回馈,让生命吸纳,得到滋润,可是基于前半生多数的努力都会缺乏爱的参与,所以我们如果只会关注自己的前半生,忽略了后半生,最终我们会落得失落、寂寞且空虚。

    后半生是一个崇高愿景的构成,包含了灵性的感召,还有后天向善的感知,根本上就是一个个爱的奉献,在开显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
    后半生是生命能量的奉献与理想的创造,同时孕育了关注内在融合的力量。
    母爱、父爱于此意义上包含了生命先天的至善感召,至于一切人类的创作,或是各种无私的工作与贡献,都是另一方面生命后天的至善要求实现。
  
    我们一生都会努力去满足自己前半生的现实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察觉自己还有一个这样的后半生,不管前半生我们于外在的表现有多么成功,来到后半生时,可未必会是一个亮丽的人生景观。

    我们人生中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可作的轻重衡量和取舍,虽然每个人都会不一样,但是我们确实应该要及早懂得走进后半生,圆满幸福地走完一个人生。


星期六, 九月 22, 2012

过程中的过程


过程中的过程

    每一个既定的事实都有一个过程,就如生命的存在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的过程,那是从生到死。
    当我们这样去想像我们的生命,我们就已把生命意义框在生与死之间,我们就像一个起点走到一个终点,生命恰恰就是一条直线,我们就因如此以一条线在抖动出自己的生命意义。我们也因此在抖动的当儿,感受两端的存在据点,一个生的据点还能让我们有所根据去感觉到,那是与我们的祖先渊源有关,可是对于死的据点,却是一个茫然无绪。
    我们无法圆满看待自己的生命,明知道这是一个过程,并有开始与结束,可是,结束时却如斯不踏实,所以我们会产生恐惧,生命的结局相当悲苦。
        
    我们活在一个永远运动的时空中,我们只能感觉到这个外在时空的立体运动,却少能感觉自己生命内在时空的立体运动,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过程中的过程。
    我们生命存在的事实,如果我们可以从一个过程中的过程来想象,我们确实可以感受一个生命的身心灵运作过程,其中包含一个身心的运作过程,而身心的运作过程还可分为身之所求的运作和心之所属运作的不同过程,并还可合一成为一个融合性的过程,还原回归灵性,也就是人性的层次可以提升进入灵性层次。
    当我们在想象这一个个过程的运作时,那可是一个处于有秩序且有规律的一个运动与另一个运动处于链接的运作状态,也是一个全息性的运作与运动。
    这一个个运作的过程,我们都必须以好几个学科如心理学、生物学、物理性、病理学、哲学作理性阐述、以宗教来加以人性和神性化作阐述,以艺术和文学来作感性的阐述,结果各个学科在细致化的探讨中,只有深化各个探讨的矛盾,基本上,我们如果要去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可见其矛盾的深化后果,足以让我们处于一个迷茫,失落的思维中。

    当我们看到一个所谓自己认定的一个过程已摆在眼前,我们已看得清,并认命了。其实,认命是一个心态的稳住,一个人唯有在稳住的态势下,或许还能看得到这一个过程中确实是存在过程中的过程,谁于此当下感受到,那么,真正能活出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就是如此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已知道自己已得了绝症,他认命后,不再是大痛大悲的,心静如水,他如果又心里明白,这是他的命,这就是他已处在的过程,他或许反而心中当下坦然接受一切,即使是死,也像是当作回家那样,肯定地,即使生命会来到如此的最后局面,我相信他会在最后的日子,会去好好享受剩余的时光,那就是以此当下活出自己。死,也将只是一个过程的结束,但是另一个过程也会延续下去,或许还可能会被感受到。

    人生有一个过程中的过程,宇宙有一个过程中的过程,万物有一个过程中的过程,这一切都在链接,都在感召一个新的人类文明的启航。


星期六, 八月 18, 2012

心中的渴望(一至四)摘要和小总结

心中的渴望(一至四)摘要和小总结
心中的渴望(一)——认识自己的存在意义 摘要
1.在某个人生时段遭遇了什么痛苦而走不出来的人,他在思考中可能会意识到心中渴望的存在,还会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这个渴望会带来苦痛的体验和历练。
当我们能意识到心中渴望的存在时,也会同时渐渐体会到我们活在这人世间,是为了寻觅的一个我们来这个人世间的目的与意义,并要给予实现。
基于缺乏一个有关人性完整面貌的理解,我们的寻觅就一直处于一个又一个寻觅的过程中,因此要面对人生一个个的苦痛和历练。

2.个人心性的先天性信息和后天性信息与生活环境信息之间互动和交换,促成每个人心性的演化,作不同的解读与创造,外化这个目的与意义。
理性缺乏感性的崇高性的协调,以结合一个灵性的感召,所以不能给予一个完满的解释。
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的理性思维,只说明有关我们身心灵的一部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讲究身心灵整体观,却无法具体说明,只能靠感悟。
当我们处于自己身心的变动中,始终难以觉知自己完整的身心灵存在,以及有所意识身心变动的完整过程。同时面对生活的一切问题时,会产生纠结。
因此,我们要认识自己的身心变动规律,一个存有身之所求和心之所属两个主轴的互动变化,复杂且有序的过程。

心中的渴望(二)——认识自己的身心 摘要
1.要认识自己的身心,应先从混沌来开始。
混沌意味万物处于一个本源,一切都处于第一时间的同体同步相通运作的状况。
宗教界对于本源的说法,可谓殊途同归。
用现代科学来说,混沌并没有质能。混沌一分为身心便有质能,身的质能属于传统物理学的质能现象,心的质能却是量子学的质能现象。
混沌可谓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意识处于最淳朴的一个生命阶段,有待开启。

2.当我们用耳初听世界的第一个声音,张开第一眼看世界,我们的混沌即时已分作身心——生命运作的两个主轴。新生命在受孕时,其阴(其母性生命的信息)阳(其父性生命的信息)的互动变化构成身,而新生命自己的生命信息却构成心。
我们的混沌就是一个身心融合的原始状况。
我们的人性,就是一个身心的变动状况所展现的生命形态。
我们以心可开显和身可开展的基础,与外界信息的刺激互动,演绎自己的生命意义。一部分是以本能意志来扮演角色,另一部分是以自由意志来决定角色,来展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我们多数是以身一个方面来理解自己的生命所追求的意义,忽略心那一方面的所追求的意义。

3.我们的人性,根本上存有一个自己个人的生命印记,一个本性感召要自己开展有关身这一方面的意义,以及开显的有关心那一方面的意义。
个人的身心运作和身心整体的互动,展现的万千心态,都是我们变动的个人情绪与个人意念的状况。
这个心态的稳定性难以捉摸,理性思维没法说得清。一个身心灵整体性的思想,该是日后的科学可探究到的事实。

心中的渴望(三)——认识灵性体验 摘要
1.身心合一的原点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正如易经的说法,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本源,后分阴阳。我们生命的本源,本有阴阳,阴为心,阳为身。阴为隐态,阳为显态。阴阳互动,始成身心动态。
我们的生命以身来开展,也以心来开显。身心一开一显的表现,就是我们的人类经验。当这一开一显融合时,我们就会有灵性经验。 
 
2.母爱、父爱、爱情,都存有天性感召的灵性体验。
任何一种心性的创作活动,都是存有一种先天心性信息与环境的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之间的交换,拓展出一个个演化心性,感悟性的灵性体验。
此感召与感悟的灵性体验,是我们内心中存在一种至善的要求(相当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至善的要求一直驱使我们去作出表现于几个方面:
(一)于身之所求的欲望上得到满足(欲望的满足是属于人类经验)
(二)于心之所属的爱得到满足(三)令身心融合的心性创作能圆满表现
唯有爱的奉献和身心合一的创作,能让我们感受到灵性体验,也使我们内心中至善的要求得到实现。

2.只要我们用上心于感情、理性或感性创作、还有宗教入世或出世的活动,给予奉献,就能感受到灵性体验的喜悦和内心的至善——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的一种圆满。
我们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就是灵性体验,内心至善渴求的实现。我们的一生所追求,其实就是寻觅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基于我们各人的心性层次各异,我们就表现各异。

3.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存有一种强大的感召,有自觉的人,都已在感召中奉献自己于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中。
没有觉知的人,可能是还没法厘清一部分人类经验和灵性经验的纠结和混淆。基于还没有经历过身、心、灵三个不同心性层次的历练和考验,以跨过本能意志走入自由意志,以及跨过了世俗的感性和理性,走入崇高的感性和理性,超越身之所求与心之所属的局限,达致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个历练的过程或许要花上一个极长的时间,甚至于接近一生的时间才能做到。但是性行为,可在短时间内于心对心的层次中感受到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

4.西方的理性也可包容灵性,大有人在研究这个课题,根本上这是一个存有零和整之间的循环思考,也间接地表示我们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存有一种对全人类强大的感召,要我们回归整体。
中国人都在维护一个整体性的生命和人性的全息观点,最讲究心(一个已包容在天人合一哲学的各个思想中的本质性概念)。
中国人的本性强调灵性体验,尽显于中国诗书画的境界中。作者与欣赏者皆能有所共鸣。
中国人的禅包含灵性经验的意涵。禅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境界,也可以用于灵性体验的层次性说明。

心中的渴望(四)——身心灵的全息运作 摘要
1.爱情,母爱、父爱、仁爱和博爱都牵涉了身心灵的全息运作,展现着人性真善美的真实面貌。
身心灵全息运作的过程中开展的各个思想,都在说明我们的生命确有一个身心灵全息运作的存在。

2.要了解身心灵的全息运作,可要了解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的一回事。
脑只是一个供我们生命的身心灵整体运作的工具,主要的是作为身心灵整体运作时产生了各种思想的工具。不过,脑袋也是个“智能电脑”,它能在相对的心性思考和信息之间的演化中自动提升其运作机制性能,以配合心性的发展,协助身心灵全息运作进入某个层次性的提升。

3.头脑的想法,就是身体生物性的信息的演化,旨于维持生命的运作和生存,一切处于本能状态。
心的想法基本上与头脑的想法一致运作,但是还是会监控身体本能的躁动所引起头脑的想法,进而开显身心的协调,以至最终超越种种局限,跨入全息身心运作。
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非常复杂,存在着一个非常完美秩序的过程。

心中的渴望(一至四)小总结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身心变动规律,一个存有身之所求和心之所属,两个主轴的互动变化,复杂且有序的过程,以了解一个有关完整的人性善变的面貌,不用再寻寻觅觅地去寻求了解一个我们来这个人世间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可以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一个个的苦痛和历练,也会懂得自己个人心性的先天性信息和后天性信息与生活环境信息之间的互动和交换,所促成的个人心性的演化,所作的解读与创造,以及所实现的这个目的与意义。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身心,还要认识混沌与身心的关系,这些认识的其前提是要先了解一个身心灵整体性的思想。

只要我们能有所如此的认识,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人性,本来就是一个依附着一个灵性状况,有所感召而展开身心的变动状况的生命形态。我们以心可开显和身可开展的基础,与外界信息的刺激互动,演绎自己的生命意义。一部分是以本能意志来扮演角色,另一部分是以自由意志来决定角色,来展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我们也要认识自己的身心变动规律中可达致圆满的身心合一状况。身心合一的原点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正如易经的说法,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本源,后分阴阳。我们生命的本源,本有阴阳,阴为心,阳为身。阴为隐态,阳为显态。阴阳互动,始成身心动态。

我们的生命以身来开展,也以心来开显。身心一开一显的表现,就是我们的人类经验。当这一开一显融合时,我们就会有灵性经验。此一开一显(感召与感悟)的灵性体验,是我们内心中存在一种至善的要求(相当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至善的要求一直在驱使我们去作身心灵三个层次的实现的表现。只要我们能用上心于感情、理性或感性创作、或是在宗教入世或出世的活动,给予奉献,就能感受到灵性体验的喜悦和内心的至善(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的一种圆满。

身心合一的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存有一种强大的感召,有自觉的人,都已在感召中奉献自己于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中。没有觉知的人,可能是还没法厘清一部分人类经验和灵性经验的纠结和混淆。

这个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的历练或许于某个奉献的生活领域工作中,要花上一个极长的时间,甚至于接近一生的时间才能做到。

西方的理性也可包容灵性,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维护一个整体性的生命和人性的全息观点。东西方的思想根本上就是一个存有零和整之间的互补思想,这也间接地表示我们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存有一种对全人类强大的感召,要我们回归整体,展现真正人类的人性真实面目。

星期五, 八月 10, 2012

心中的渴望(四)——身心灵的全息运作


心中的渴望(四)——身心灵的全息运作
       
    如果我们在想:我是不是爱上对方了?
    那是我们已开始逐渐觉知自己的身体荷尔蒙起了作用,同时也或许会觉察到另一头我们的心之所属已开始寻觅到一个归属,有所牵绊了。
    爱上了,身跟心会一致地链接成为一个整体的心性,逐而融合一体产生灵性体验,这个体验包含了人类经验(合眼缘,喜欢接近对方等)和灵性经验(似有来电的感觉,曾相识等)。
    爱上了,是一个身心灵的全息运作,我们一生中最为美丽、圣洁和崇高的人性体验。
    爱情,母爱、父爱、仁爱和博爱都牵涉了身心灵的全息运作,足以圆满展现人性真善美的真实面貌,但是这个运作过程非目前大学的各种学科可以完整说明的,不过如果我们从各个学科的源头思想,从其第一个思考开始而后能发展变成一个学科,我们是可以看到这第一个思考的出现,都是起源于这一个身心灵全息性运作过程中的一个思想。
    因此,当我们在想,我们已在身心灵全息运作的过程中开展自己的思想——身体化学变化引起的想法、环境信息刺激我们心性给予交换信息及演化的想法、专注于研究或创作的心念的想法等——这一个个不同层次思想的想法的整体观都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确有一个身心灵全息运作的存在,我们有必要了解其运作的结构与规律,否则我们会错过自己这一生可以加以发挥的人生意义的精彩演绎,反过来或许可能会陷入思想盲点、迷思而走不出来,也或许会自我迷失,沉沦,走不过自己,再不然就是平平凡凡,浑浑噩噩过一生。

    在还没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问一个问题:
    我们是怎样的想: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的一回事。
                                  
    每当我们想东西时,我们都知道我们必须用脑来思想,究竟脑跟我们的思想有什么关系?我一直认为脑只是一个供我们生命的身心灵整体运作的工具,主要的是作为身心灵整体运作时产生了各种思想的工具。
    我们可以从一个植物人的状况来说个分明。

    一个植物人的生命状况基本上可说是身心灵完全处于分裂的状况。
    其身体没有死亡,照样存有生命各个体系的活动运作,只是身体的脑这个生命神经中枢就好象电脑“当机”那样,一时无法操作,所以身体无法正常活动,处于无知觉状况。
    其意识还存在,不然他永远都不会再醒过来。其意识就是心。植物人暂时没有身体的知觉,但是他还是有一个心的运作来感知其他人的心。如果其心与另一个心能对上位,就如当植物人在最爱的人的爱的感召之下或心之所属的刺激之下,心对心就会产生心性的共振或精微能量与信息的交流,这个共振性的精微能量或许能接通并重新启动“当机”的脑袋,并让它恢复运作,让大脑不再“当机”,间中是存在心与心的信息交换与演化(我们常说的感应),并凭植物人自己意识的专注状况所产生的心灵力量(灵性力量)协助身心的分裂恢复结合,才能启动身体的知觉功能。
    我们常说植物人的苏醒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我们不能解释的事实,但是我相信个中原因有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科学还不能解答这种精微能量与生命信息之间的运作与沟通的过程,也可说是我们的科学还不能解答精微物理与精微生物的链接关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本质上这是一个身心灵从分裂到恢复结合与运作的过程,主要的关键在于植物人意识上的专注(心之所属的专注)于某一个点有多强,以让他与另一头的点(某人或事物的心性专注)接通,进而让分裂的身心灵状态恢复一个整体的身心灵运作。
    这个点对点的共振,可说是极为纯粹的灵性体验,其灵性能量足以让一个生命“重生”过来。或许我们也可做个比喻,身体是一台汽车的引擎,其引擎不能操作,皆因电池没有电力了,当有另一头的电池的电力给予接通,就能协助汽车的引擎开动。这个比喻是属于传统物理质能过程的说法,如果我们再假设这个比喻是个量子学过程的质能说法,同时再做一个假设:信息=  能量 = 物质 = 身心灵全息性运作,或许我们是可以如此想象这个点对点的共振状况。
    因此,我认为脑只是一个供我们生命的身心灵整体运作的工具。
    不过,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脑袋是个“智能电脑”,它能在相对的心性思考和信息之间的演化中自动提升其运作机制性能,以配合心性的发展,协助身心灵全息运作进入某个层次性的提升。
    因此,我也相信一些得道的修行人的死后肉身不坏,有可能是其身心灵全息运作的高层次作用,已能通过脑的超高机制性(自己以修行方式提升的脑运作功能)把肉身生命信息的结构改换为非肉身信息的结构,因而不坏。
    同时一些癌患的个案,经医生的诊断,已病入膏肓,却能奇迹般不药而愈,都可说是与此脑的机制性能提升与身心灵全息运作的高层次作用有关。

    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的一回事?
    头脑的想法,就是漫不经心的想法,就像一个小孩在做功课时,一时口渴,一时想吃东西,若有加入心的想法,他就会思想去还是不去喝水吃东西,也可能能做到断掉这一个念头。
    头脑的想法,就是身体生物性的信息的演化,旨于维持生命的运作和生存,一切处于本能状态。
    不过,当身体生物性的信息与环境信息接触时,彼此就会交换信息再进一步演化身心灵的运作,当然就会有更复杂的生命行为,就像一个男人看到一个充满性挑逗的女人,会因此激起其性冲动那样。

    心的想法会与头脑的想法一致运作,就如一个小孩在吃冰棒,那种投入的享受。心的想法赞同一切处于本能的行为,但是当本能的行为一超越某个心性的局限(每个人心性的局限都不一样),就会感到身心不适,最明显的就是身体的不适体验:如吃多后的身体会出现的疲劳现象,又如滥性后的疲惫生心理状况(一般上我们还会很失落,失落是因为心与身的本能行为产生不一致又不和谐的心理状况)。
    心的想法基本上与头脑的想法一致运作,但是还是会监控身体本能的躁动所引起头脑的想法,就如排除性冲动、消减食欲等,除非是个人心性层次不高,心念的能力不强,无法做到。因此,一些修行人的素食习惯、以蔬菜的灵性信息来强化自己的心念力量,不与此无关。

    我们常人无知觉于心的想法,以监控头脑的想法,修行人却是能有所知觉地守持着自己的心不受影响。

    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是否就如此简单就可说明一切?
    非也,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非常复杂,但是是存在一个非常完美的秩序过程中。(待续)


星期六, 八月 04, 2012

心中的渴望(三)——认识灵性体验


心中的渴望(三)——认识灵性体验

    在还没有谈及身心运作的规律与问题,我们先回到一个身心合一的原点来谈一谈。这个原点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正如易经的说法,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本源,后分阴阳。我们生命的本源,本有阴阳,阴为心,阳为身。阴为隐态,阳为显态。阴阳互动,始成身心动态。
    我们的生命以身来开展,也以心来开显,身心一开一显的表现,就是我们的人类经验,当这一开一显融合时,我们就会有灵性经验。   

    我们有关母爱、父爱、爱情的天性感召,都存有灵性体验。
    我们的专注于任何一种心性的活动或创作当儿,也是存有一种灵性体验。
    前者有先天心性信息的感召,后者却是后天心性信息(先天心性信息与环境的自然信息和文化信息之间的交换,拓展出一个个演化的心性)的感悟。
    我们因此感召与感悟的导引,却常常不自觉我们内心中存在一种至善的要求(相当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一直驱使我们去作出表现于几个方面:
(一)于身之所求的欲望上得到满足
(二)于心之所属的爱得到满足
(三)令身心融合的心性创作能圆满表现
   一般上,欲望的满足是属于人类经验,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到灵性体验。
   唯有爱的奉献和身心合一的创作,能让我们感受到灵性体验,也使我们内心中至善的要求得到实现。

    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用上了心,献上了心,我们就是在作出一种奉献。这对于感情、理性或感性创作、还有宗教入世或出世的活动,我们都可以如此给予奉献,并于奉献的过程中享受灵性体验的喜悦,感受内心至善——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的一种圆满。

    我们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就是灵性体验,内心至善渴求的实现,我们的一生所追求,其实是寻觅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基于我们各人的心性层次各异,我们就于自己生活的领域中各自努力去实现。毕竟最终能如此实现的人并不多,我们都是凡人,即使能努力寻寻觅觅,也无所事成,最后也只能比浑浑噩噩过一生好过一点来安慰自己,但是至少我们可发现我们所努力寻寻觅觅的,就在身边,那是我们对母爱和父爱的伟大的深刻觉知,至于爱情那一方面,即使我们能拥有一次,也算是奢侈了。
    我们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存有一种强大的感召,有自觉的人,都已在感召中奉献自己于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中,他们会是虔诚献身宗教的人、慈善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他们都是在享受人生幸福意义的人。
    如果我们没有觉知,我们是难以进入这一层次作奉献。至于如此,我们常人又会如何一个情况呢?

    如果我们从性的据点切入来谈灵性体验,或许能使更多人具体深入地理解到灵性体验的意涵,也能厘清一部分人类经验和灵性经验的纠结和混淆。
    性行为基本上有三个我们必须定位的男女关系——身对身,身对心和心对心。
    在于身对身的定位的性行为中,那是纯粹只有欲而没有爱的发泄,只是感官的刺激。
    至于身对心的定位的性行为中,那是一个有欲而一个有爱不对称的性关系,这样的性行为会令爱的那方面很苦。
    还有心对心,那是纯粹有爱欲的结合,最为圣洁崇高的人性表现,在这一时刻的性行为中可体现灵欲合一,感受幸福。    
   
    一般上,人们会沉迷于性的强烈需求和满足,一方面我们以为是性暗示的超强刺激,因为我们都很容易在生活中目见耳闻,耳濡目染,久成习性,上瘾了。其实我们应该去觉知另一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性行为根本上已包含一个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身心灵的全然投入,除了自己,还有互动的人都可一起体验到,但是,这只能限于心对心的奉献。
    性行为也因此可能是容易让我们进入全息性全然运作而得到心性渴望的慰藉,我们会常以性行为来体验这一种进入全息性全然运作的美好感受,事实上,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性行为的欢愉感,都有相当于某种程度灵性体验的感受,但是如果不是心对心的性行为,欢愉后的失落会更为痛苦,不过,多数的人(尤其是男人,本性使然)还是会为了短暂的欢愉而沉迷不已,也有某些少数的人会因此痛苦而能反思,摆脱了性的迷思,也因而能从反面中得到启示,提升自己的智慧而有所觉知,解开自己的生命桎梏,活出自己。

   对于那些在生命全息性全然运作有自觉的人,而且已在自己钟爱和擅长的工作领域中奉献自己的人,就如虔诚献身宗教的人、慈善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确实是已经历过身、心、灵三个不同心性层次的历练和考验,他们能跨过本能意志走入自由意志,他们也能跨过了世俗的感性和理性,走入崇高的感性和理性,超越身之所求与心之所属的局限,达致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个历练的过程不像性行为那样,可在短时间内于心对心的层次中感受灵性体验,而是要花上一个极长的时间,甚至于接近一生的时间才能做到。

    灵性体验当真对于我们一生幸福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不可不认识它的存在,不然我们会随欲望而浮沉一世人,即使我们可以名闻天下,拥有世人羡慕的财富与权势,但是却始终不能体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感受灵性体验,我相信如果我们是如此的一个人,会没有人生的幸福可言的。  

    一般上,我们对灵性体验没有自觉,那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生命身心灵的整体观,我们习惯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考来切割这个整体,只作理性那一个部分的精密论述而发展于科学中取得惊人的成就,另一方面宗教(尤其是西方)的包容性也会出现缺乏整体观的问题,促成教条的崇高性和心性的崇高性的分离,后果的演变也促成宗教与科学也产生冲突,令我们极度困扰。
        
    我们喜欢西方的哲学分析,但是,也因其缺乏整体观而困扰,不过当我在messages and miracles《来自天堂的守候》(注1)一书看到这一句话:
    我们不是具有心灵经验的人类生命……而是具有人类经验的心灵生命。
    这一句话真的很令我震撼,因为西方的理性可包容灵性。
    如今西方人如Louis E.La Grand博士能感知和去探讨灵性经验的存在,我相信除了她,还大有人在研究这个课题,根本上这是一个存有零和整之间的循环思考,也间接地表示我们生命的全息性全然运作,存有一种对全人类强大的感召,要我们回归整体。

    我们中国人一向来没有宗教,只有易经等朴素思想,而后有百家齐放的思想,尤以儒家思想见称于世,还有融合印度的佛家思想,自创禅的思想。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在维护一个整体性的生命和人性的全息观点,也基于此,我们没有进入理性哲学的思考,不过我们的全息性思想,在几个领域上(如中医的经络、气,风水学的气场)始见其不受理性思维局限的层次,基于这几个领域的全息性精微物质状态,是目前理性无法圆满解说的,不过,随着量子学的研究日益发展,或许理性是能一步步地揭开其“不科学”的面貌,或许我们也可以说是理性有一天会肯定中国人思想的高据点的地位,只要粒子的全息性运作规律有一天可以确定,中医的经络和气,风水学的气场,将更能解释生命与宇宙的链接关系。

    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心,心其实是一个已包容在天人合一哲学的各个思想中的本质性概念。如果我们懂得用心于中国传统的心性创作与鉴赏或思考,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灵性体验。
    我们中国人的本性强调灵性体验,这于中国诗书画的创作境界,作者本身的确可非常具体地体验到,至于诗书画的欣赏者,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那种灵性体验。
    中国人的禅与灵性经验的比较,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禅的修持超越理性和感性,也可说是超越爱欲,专注于一个生命本质性信息的理解,灵性经验也是具备如此的特性。禅可以在吃饭中,反思中和追求真理中得到相对的心性性质的感召,感悟和觉悟,这一切个中都存有灵性体验。禅也之所以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境界说法,也可以用于灵性体验的层次性说明。

    如今中西方对于灵性经验的关注,将会有朝一日把身心灵整体观给予还原,而人性之于灵性经验大同的格局的探讨,是否会演变成一个新的大同思想体系,有待于我们先要认识自己的灵性体验作为前提,再作确认的方向前进研讨。

             
注(1):Louis E.La Grand博士是纽约州立大学波特斯丹分校知名的名誉客座教授,也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悲伤咨询师。
其一著作:messages and miracles《来自天堂的守候》林惠瑟译。

星期一, 七月 16, 2012

心中的渴望(二)——认识自己的身心


心中的渴望(二)——认识自己的身心

    如果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以了解人生自己存在的意义,有必要的我们要先认识自己的身心。
    我们先从混沌一词来开始。
    庄子的寓言中有一个关于混沌的故事,大意是:
    南海、北海都有帝,相约到混沌这边游玩,在哪儿,每回南帝和北帝都很开心。为了回报混沌,南帝和北帝看到混沌没有七窍,便帮他开窍。一天开一窍,七天后混沌就死掉了。注1
    故事虽短,意思却深长。

    混沌意味万物处于一个本源,一切都处于第一时间的同体同步相通运作的状况。
    宗教界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有一个本源,以一个爱在护持,或一个慈悲在维系,超然一切地展开万物的面貌。
   这个本源的说法可谓殊途同归。
    用现代科学来说,混沌并没有质能,但一分身心便有质能,而且身的质能属于传统物理学的质能现象,心的质能却是量子学的质能现象,前者粗糙至肉眼可见,后者精微至必须应用粒子对撞机作实验观测,始能一见。
    当我们身处各种灵性体验中那种内外无区别的,身心是合一的,与万物也宛如同体的状况,就能有如回到混沌状况那样,但是并不是那样的纯粹。

    混沌可谓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意识处于最淳朴的一个生命阶段,有待开启,我们可以以一个比较接近我们可以了解的事实来理解,就如初生婴儿才离开母体,而后开第一眼看世界那般的第一时间的状况。混沌或有一个难以想象的事实,那就是在一个新生命处于受孕的那个当儿,受孕的胚胎还未分化的生命情况。
    当我们用耳初听世界的第一个声音,张开第一眼看世界,我们的混沌即时已分作身心——生命运作的两个主轴。或也可更细致地说是一个新生命在受孕时,其阴(其母性生命的信息)阳(其父性生命的信息)的互动变化已在构成一个方面的身,还有新生命自己的生命信息也在构成另一个方面的心,我们的混沌就是这样的一个身心融合,而后又启动一个新的生命状况,开始进入身心两个主轴的生命运作方式。
    我们或可如此了解这个时候的新生命状况的外显迹象——一般上当时作妈妈的心态和饮食习惯都会与未怀孕时不同,而且常会与自己的胎儿能有所感应,事实上,是胎儿生命的两个主轴(身心)已开始运作,与自己的母体的身心产生互动,作自己生命的身心灵结构的成长要求。

    当胎儿在成长时,心性也在胎儿的身心运作过程中一天天成长。胎儿会需求心性的安抚,以让自己出世时容易开显未来自己的优良心态,但是,偏偏是难上加难,因为母体自我心性(尤其是心念和情绪那一方面)的变动,会时常给予胎儿干扰,还有母体与父体的生命信息的交织形成一方面的身,也会给予胎儿自个儿心那一方面的干扰。我们的身心在这一个阶段的成长酝酿过程中,因为还没有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也基于这时我们身心灵还能处在一个整体性的良好运作,在心这一方面还算淳朴的(身还不会因外界环境信息的刺激产生欲望而捆绑我们的心),但是身这一方面却已有母体与父体的生命信息融合的体系,基本上DNA的信息已开始在决定我们即将出世的身体体系,以让我们利用来开展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人性,本来就是一个身心的变动状况所展现的生命形态,其基本面是在胎儿时期形成,那是一个日后心可开显和身可开展的基础,并以这个基础与外界信息的刺激互动,演绎自己的生命意义,一部分是以本能意志来扮演角色,另一部分是以自由意志来决定角色,以作出种种的解读,形成自己心中的渴望和以潜意识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但是我们多数是以身一个方面来理解自己的生命所追求的意义,因为身与外界结合的力量,足以捆绑心那一方面的力量,甚至于让心那一方面难以被我们觉知它的存在,所以理性的逻辑探讨,并没有深究其存在的能力,因而我们一味只靠理性这一个忽略心那一方面到底的后果,我们会忽略自己的人性,在处于极端之际,理性只管对于身这一个方面的作探讨,并只能以身心二分法来研讨,其成功的成果,让现代有高度文明自居的我们崇拜极致,后果是我们也抹杀心的另一方面,也因此只有那些有崇高层次感性的人士、灵修人士、宗教界人士可以理解这个事实——繁荣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崇高的精神文明的消失。而我们凡夫却只能感受到自己的身心相当的疲惫,有的还感受到心灵极度的空虚,始终我们找不到自己,活不出自己,找回自己失落的本性。

    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毕竟是要理解这个身心的局限,同时也要理解这是一个心性的历练,只有经历这个历练的感悟,我们才能让真正的自己活得更有力量,更能感受爱与奉献爱的力量,其实,爱的根本就是一切的本源,可是我们常在质疑,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到结束,根本没有好好地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人生存有太多的无奈,都是有个命运的作祟。事实上,我们感受到的命运,还可分开为命和运来谈,容后再谈。

    我们的人性,除了是一个身心的变动状况所展现的生命形态,根本上我们的人性是存有一个自己个人的生命印记,一个有关自己将在人生中开展的有关身这一方面的意义,以及自己将在人生中开显的有关心这一方面的意义,这个身心的个别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之所求与心之所属的心性结构来运作展现,不过这里头有所区别的就是我们个人的身心个别的运作和身心整体的互动所展现的万千心态,都是我们的每一时刻时常变动的个人情绪与个人意念的状况,这个心态的稳定性可让我们看到自己人生的某一个过程,或许当时我们就会以为我们已了解自己,但是其不稳定的一面,却叫我们难以认识自己,不管其稳定性如何,我们的心态其实是一个极为快速的一个个心性的运动,其速度甚至于可快到会超越音速(宗教界的见解,我也认同),所以我们是无从窥探这个现象的真正意涵(一些人把这个现象归纳为神秘性),或许这就是一个本源的所在,一个宇宙的秘密的所在,不过我们人类是可以探知其一二,也只有极少数的圣人已知其全部,我们凡夫当然只能以一个时刻的心态来说明一个当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又有过程的过程,试想,我们又如何确认这一切呢?我们只能说心态可决定人生的过程,因此万千的心态就因此决定了一个万千形态的世界,我们也因而作出种种的见解和学问,说到底,见树不见林了。

    这一切的一切,理性思维又如何说得清呢?理性唯有来个身心二分,并加以一一细分,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物质文明的建设起来,同时我们也切碎自己的旧有的精神建设,如果我们还不了解这个实况的演变,我们还会典当自己的人性于我们认为的伟大科学贡献,迷信科学可超越一切的威力,我们会滥用科学和自食其果。
    我相信理性的逻辑思想,我也崇尚理性思想的分析能力,但是我更相信一个身心灵整体性的思想,哪里有最终科学日后可探究到的事实,不过其一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必须先了解自己的身心灵生命整体性的结构和其运作的规律,也就是身之所求与心之所属的运作规律,说白了,我们是怎样的想: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到底是怎么的一回事。

    认识自己的身心应该从这里开始。(待续)

注1:节录自《自我的觉醒》108页 傅佩荣教授著



星期四, 七月 12, 2012


心中的渴望(一)——认识自己的存在意义
   
   当一个人在某个人生时段遭遇了什么痛苦而走不出来,或许他都会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人世间?
    偏偏就只有我一个人必须去受这个苦?
    当我们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们就已初步意识到心中渴望的存在,还会隐隐约约感受到是这个渴望给我们带来苦痛的体验和历练.
    我曾经如此走过我自己,多年来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今天所谈的,千万别当作什么学术的讨论,这只是一个我绝对个人处于身心灵链接性的感悟——其中有二十多年的哲学与心理学的阅读与思考,结果我在某个时刻很满意个中某种的解释,而后又发现这些解释如果一脱离某个其设定的条件,也可以说这有关事件相对的人事与时空性质一产生变化,这些解释的成立基础就开始动摇了,这个动摇状况,也是一般上人们多不认同所谓的种种理论的原因,并觉得这些解释有局限性,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反而还会觉得越接受时,就会越走近死胡同,除非我们已能到达一个心性超然的高层次。
   当时我还不明白心性存有的整体面貌,所以我一直去思考,探讨还有什么说法能涵盖整个事实的解释,想到最后也想不通而彻底放弃思考。偏偏就在五年前一段时日的放下后,也等于说放下就是心的完全开放,我就开始有一个个的明白出现在心中,思想泉源就带来一个个的感想,一天天地在组成一个我认为的人性的完整面貌。
         
    当我们能意识到心中渴望的存在,我们也会同时渐渐体会到我们活在这人世间,我们心中的渴望确实是要我们去寻觅的一个我们来这个人世间的目的与意义,并要给予实现。但是,因为缺乏一个有关人性完整面貌的理解,我们的寻觅就一直处于一个又一个寻觅的过程中,因此直接地影响这一个目的与意义的实现,我们也因此面对一个个的人生苦痛和历练。
    这个目的与意义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先天性与后天性的个人心性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信息的交换和互动,这些信息进而会被每个人作不同的解读与创造,外化这个目的与意义。
   这一切,如果我们以理性来说明,始终不会有完满的解释,一来我们的理性是缺乏一个灵性的感召给予的结合,二来是还缺乏一个灵性的感召来给予融合。这两种缺乏都需要一个感性的崇高性的协调。
    我相信一些科学家后来会认同他们所谓上帝(宗教上的上帝、或许自己信念中某种伟大的存在)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理性思维中已得到感性的崇高性协调,这是属于前者。
    我也相信母爱与父爱,本来就是一个人类天生的灵性感召。这个灵性感召,一直以来常让我们能拥有母爱与父爱的伟大奉献来滋润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是庸庸碌碌地过一生,在一生中我们偶尔都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深刻意义,让我们觉得今生没有任何遗憾。这也就是为什么缺乏拥有这种奉献或能给予奉献的人,一生即使有多高的成就,也或会有所遗憾,始终觉得自己的一生好像少了什么似的。

    我们活在这人世间一直在寻觅一个我们来这个人世间的目的与意义,就是基于我们身心灵的感召所孕育的内心的渴望,要我们去历练和理解一种灵性体验的存在——以一个我们身心灵合一的完整性体验带有的个人人生仅有的意义和目的,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感悟,去实践,去自我实现。
    关于这一点,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却把它切割了成为种种的学说,总结一句,这些理性思维的说明,只是有关我们身心灵的一部分的说明;中国人的文化思想虽然维持着这整个身心灵完整面貌,却无法具体理性说明,只能靠谁能感悟了,谁就心里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的一生一直处于自己身心的变动中,我们或有所浑浑噩噩过生活,或有所上下起伏过生活,或少数的心中有数地过生活,我们一直以这几个不同的心态诠释自己人生的意义,其意义中也同时意味着自己人生的目的。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觉知自己完整的身心灵存在,以及有所意识身心变动的完整过程。
  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不能用当今的心理学或哲学来讨论,不然就会成为一个简约性的解释,当然又会陷入局部的思想中,这也是我们活着面对生活的一切问题时,会产生纠结的状况。

    如果要整体地了解有关身心灵的感召,如何孕育内心的渴望,如何促使我们去寻觅一个我们来这个人世间的目的与意义,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自己的身心变动规律,这的确存在着一个复杂且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是存有身之所求和心之所属两个主轴的互动变化。
    我们身心变动过程的复杂性基本上是一个身之所求和心之所属的个别运动变化,同时又具备两者之间的互动的个体性和结合性的运动变化。如果我们只是说明过程中的其一状况,那么我们是把自己心性(一个整体)切开来一片一片地分析,所以我认为理性不能说明这个复杂性。我曾经以这个比喻与一个英裔澳洲人试探谈一谈,他竟然会理解,并开玩笑地说:或许你要用上你的两三个生命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解说工程。
    至于这个复杂性的有序状况,我们是必须以身心灵的整体性来理解,它的有序是从无序的状况中演变而来的,就如中国人说的万变与不变相类似,它是以一种心态形式——心性能量类型结合心念类型——产生其瞬间的变化。我们可以在这个有序变动的来龙去脉中,看到一个我们非常立体的生命运动面貌——像一个原子结构的运动,还有一个个运动个体之间的链接运动,同时与整个宇宙万物的链接运动——这样的说明,比较感性的方式的,就如好多宗教或灵修人士的论述,这还包括某些人也会自个儿处于有序状况中感悟了,认同前者的论述,而且也有一些人还觉悟了,感受到宇宙的根本性存在,但是这一切都叫有理性思维的人难以给予认同。
    到底要如何说清这个前提呢?容后再谈。



星期一, 六月 18, 2012


走在生命的情绪索上

    就在走钢索的人表演时,那个观众不会替他捏把冷汗,生怕他随时都会掉落下来。
    就在这一时刻,往往走钢索的人的心与观众的心正成对比,他真的就是心中一丝不乱,一个杂念都不会有。

    每每我们在开展自己的人生时,我们常爱以各种的比喻来想象人生。
    我们常爱比喻人生是一条路,我们得一直走下去,不管路有多崎岖不平,如果走跌了,还是要爬起来,再往前走,如果走到岔口,更是要加以警惕自己妥善地选择方向。
    我们也蛮享受一种人生意境的比喻——恰似鸿爪踏雪泥,那太飘逸超凡了。
    我们更没忘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脱俗极了。

    年少时,我爱“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意境。
    及长时,我却爱“恰似鸿爪踏雪泥”的飘逸意境。
    而后就开始觉得人生是一条路,不管路是崎岖还是平坦,不管是直路还是岔路,终归都得走下去,且得走得踏实与稳健,不能乱了任何一个脚步。

    如今,我却觉得我们人生的每一时刻无不是走在生命的情绪索上。
    我们的生命过程究竟处于什么样,心理学与哲学的解说,说清楚了某个部分,却必须隐蔽说不来的另一个部,难以说全一个整体面貌。
    认识自己,能吗?

    认识自己,就得认识生命过程究竟处于什么样。
    我们可以以一种指标来判断对于自己的自我认识,这个指标就是我们善变的情绪。
    从善变的情绪中我们可以认识生命过程究竟处于什么样。
    我们善变的情绪可以以心念的归类来对照情绪的归类,来确定这个指标,也可以说,情绪越乱是相对于心念杂乱,情绪越平和心念就越专一,我们可从各种心念中看到情绪的律动。各种心念相对于情绪的律动确实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我们的自我,这一个个的自我就是我们生命的种种面貌,这种种面貌就一直如此出现与变动而组成一个生命的过程。

    当我们的每一个心念在闪动时,我们应该要知道:
    一个个相同类型的杂念(表示与杂念相对的一个个情绪是复杂且混乱)可组成一个意念(这些情绪会形成一个负面类型或正面类型的情绪,但是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形成行为来作某个决定),一个个意念接着可组成某一个意图(这时情绪开始变成负面或正面行为的意志力量,并作出某个决定),以此类推至信念(此时只有正面类型的情绪开始形成只有追求理想行为的意志力量)和信仰(正性的情绪最终变成一股爱的力量)的组成。

    当我们是走在生命的情绪索上时,我们的意图就在这左右生命攸关的关口上决定我们该向左还是向右摆动,也许这是一个现实或理想的决定,也许是一个正义或邪恶的选择,也许是一个懦弱或坚强心性的形成,不管终究是何种相对的心念的其中一个,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情绪会是相对地摇摆不定的,就像我们走在钢索上,可强烈感受钢索摆动的拉力,在拉动着我们本来的平衡心态,一念之际就这样只有重心平衡的抓住的考虑,不能作他想。

    如果我们的心念是好不容易的酝酿才到达这个时刻的意图,其前提是杂念和意念组成的,我们于这一刻走在生命的情绪索上,都会是捏把冷汗或心中一丝不乱的两级反应的其一——我们是观众还是我们是走钢索的人,但是我们始终认不清自己是观众还是我们是走钢索的人。这个情形就像一个已有意图离婚的人,在决定的前后,始终分不清自己是观众还是走钢索的人。如果他(她)分得清,便会平稳地处理婚姻的问题,也许不是一味只要离婚了事,或以致后来又后悔不已。

    如果我们的心念是处于信念或信仰的阶段,或许还会偶尔存有某种意图,我们肯定地会像走钢索的人把摆动放置于定心而不受摇摆,不管钢索有多长,有多大幅度的摆动,始终会走完到另一披岸。
    当我们已有信念或信仰时,情绪会不再波动,而是会变成一股凝聚且强大的生命动力,以热情的方式来扶持我们接下去倾向崇高的意志与心愿,完成自我实现。

    如果我们心念终日杂念丛生,心念极乱,那么我们就像在生命的钢索上学习走,跌了再走,走了再跌,反反复复地走一段时日,或一段人生,或一生,永远活在情绪的波动中,由情绪决定我们人生的每一个步伐。此刻,我们是处于杂念和意念的状况中,我们会容易沉迷于任何一种我们喜欢的东西,生命力与此同时会巨大消耗于迷恋,生命就会因欲望逐渐高昂而心灵逐渐变得空虚。

    如果我们要在生命的情绪索上平稳的走动,我们需要有诚信与向善,这都是必要的镇住情绪的自我力量,这是走钢索的平衡定力,也就是像拥有走钢索的人的心那样,我们可要在摆动时一步步地去掌握和持守,以期最终我们能够拥有这股平衡定力,掌控我们波动的情绪,安稳跨出人生的每一步。
    当我们能在生命的情绪索上平稳地走动时,我们就像走钢索的人,每一个向前跨出去的脚步,是平稳又踏实的;每一个踏出的脚步,都会一步步地踏出自爱和爱人,以这样的一个定心走完自己生命的情绪钢索。

    当我们能在生命的情绪索上平稳地走动时,我们就能逐渐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可以像走在生命的情绪索上,只要能在摆动中逐渐认清自己是观众,也是走钢索的人,抓住了自己身心的平衡,就能从雪泥鸿爪、挥一挥衣袖、走上人生的路几个不同的人生境界中走过来,最终就能认识自己。


星期三, 六月 06, 2012


心动
    从来没有一件事如此令所有人困扰,心动,就是这样的一件事。
    从来没有一件事如此令男人和女人困扰,除了心动。

    或许,我们会因有某一方面的偏好而心动,就像一个古董家突然间找到他梦寐以求的古董,也如一个小孩突然看到他最为喜爱的玩具。
    古董有个值钱、有要好好保存的象征意义,存有成人的某种企图用意。
    玩具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心性纯洁的人对自己心仪对象的期盼和拥有。

    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不管其心动之物有何感情与意义,那是每个人生命中一时的心动,也是大家各自都会因偏好而有一种不同的心动,但是,这一切都不会让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心中纠缠和牵绊,且会纠缠和牵绊一辈子。

    令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纠缠和牵绊的心动,根本上是由于一个谁都无法理解的有关自己生命的某一个动机的催动,兼容一个真挚的感情的催化,催化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产生了生命中极大心灵能量的撼动——一种生命磁场频率的共振让两个生命产生同体的感受,让彼此你侬我侬,令一个男人和女人一世人都难以忘怀。
    虽然这个动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这对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却有某种生命意义的宿命存在——男人是为了创造,女人是为了奉献。

    男人的心动是为了创造,女人的心动是为了奉献,确切如此。
    创造是一种从来没有断续的生命动力,志在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事物;奉献却是一种追求永恒的生命动力,志在维持一个事物的崇高存在。
    因此,男人的心动可会一变再变,除非一个男人在基本上能超越自己的本能意志,在自我实现意义上能达到拥有审美心性的自由意志,最终是可以把心动化为一个永恒的创作,那时他已懂得美的境界与感受才是终极的创作,他也会知道美丽的事物,尤其是其他的美丽女人的诱惑,始终是无止境欲望的追求,而不再放逐自己的生命于欲望的追求中。
    可是,多少个男人可以走入这样的一个境界呢?
    这可是女人极其盼望自己的男人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最终女人都会因此而失望,却又很宿命地作出奉献,或许,最后孩子的诞生会是女人另一种于奉献意义上的肯定与慰藉。
    女人啊,真的就如此用上自己的一生来为自己的奉献作为自己生命意义的宿命诠释。

    或许,这个时代的人会否定这个旧时代的论调,事实上,男女之间心动的故事,并没有任何时代观点的差异,千古以来,心动并没有所谓的时代观点。

    男人是阳,本质上追求变化,女人是阴,本质上追求不变。
    阴阳的互动,根本上就是一个宇宙的规律与运动——生命就是这个律动中的过程的演绎,也可以说令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纠缠和牵绊的心动,就是如此的一个生命过程中一个重点的演绎。

    令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纠缠和牵绊的心动,常叫一个女人承受太多的痛,太深的伤,却只叫少数的男人承受同样的伤痛,也因此足以让男人与女人不了解彼此心动状况的落差,彼此一直为心动而困扰一辈子,走不出来。

    心动不会为谁而停留下来,除非我们能像出家人看破红尘,把爱的意义定义在慈悲的层次。
    心动,根本上就是一个爱的表示。
    当爱留在心中时,是心之所属;当爱离开心时,是身之所求。
    爱存有身心两方面的整合或分裂的形态。
    当身心整合时,心动实质会存在,有来电的感觉。当身心分裂时,心动本质上已产生变化。
    我们期盼的心动,或许只有那一刹那的天长地久而已,真的,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别太过于执着。

    心动,人世间说不完的故事,人类的生命写照,本来就是一个个的轮回,就存在于爱中。
    唯有当爱能提升至仁的阶段,心动就能摆脱这样一个个的轮回。
    古字的“仁”字写法是上面身,下面心,仁中可真的要包含身心合一。
    男女之间的心动如果有仁,的确地,男女之间的心动是会有现实的天长地久。
    仁中有两个人,的确地,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男女之间的心动是能有所期待的幸福。

  如果男女之间的心动存有仁,心动的纠缠和牵绊,将化为一声声幸福的赞叹,不会是哀怨;心动的纠缠和牵绊,将化为一个个笑脸,笑看人的一生。


星期五, 五月 25, 2012

父爱——藏在理性中的感情

父亲节感怀

父爱——藏在理性中的感情


        母爱,可叫作家挥尽所能给予歌颂,可让作家尽显作家本色给予抒发,淋漓尽致地,把心中的感情,洒脱转为千言万语,令人荡气回肠,感触万千,回味无穷。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首歌,不知风靡多少个世代,令我们带出多少个母爱的感怀,在感怀中,或许带有感伤,或许带有感慨,不管感受如何,都把一个个人们母爱的感受从自己的无意识中带出来,让人们洗涤内心的尘染,完成一份美的洗礼。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因会爱美,就会感受存在的美好感情而引发感动。

        母亲感性如斯,母爱的感性如斯,怎能不叫作家、音乐家不去捕抓那种美的感动,有所创作如斯。


        父爱,这一种感情,在身为父亲的男人理性思维中调理过的感情,一种因如此理性的参与而没有细腻情怀的感情,更是一种加进责任心的感情,父亲理性如斯,父爱的理性如斯,又怎能叫作家、音乐家去捕抓那种美的感动,有所创作如斯。
        父爱总是以平淡为依归,每个能给予孩子父爱的父亲,总是如斯冷静以平淡为依归,即使自己的父爱有一天被孩子觉察到,有所感受了,父亲还是会理性如斯,少了一丝感情的冲动,那本来可由此再回复的一份感性,始终都不让这一份感性在孩子的眼中出现,父亲的泪眼一向来就是孩子们在父子之亲中一种奢侈的感受。
        父亲,这名字就像屹立着的高山,永远只让你在远距离探看。唯有在一个时刻,就在父亲自己独处的时刻,他总是如斯冷静审视自己的这一份感情,或许那时他可能会对着自己释放出来。谁无意中看过的,谁就会知道毕竟父爱就是如此藏在理性中。

        父爱是一般上男性简单又直接的感情特性中,最为复杂的感情。

        作家、音乐家无法捕抓这种感情的美。

        这种感情的美,已在一个审美的阶段中,只有哲学家能分析到,理解到。这种美,即使有所感动了,但是要把哲学的语言转换为文学和音乐的语言,并不容易啊。

        天下间的父亲啊!你们的父爱如斯的美,就只能存在于平淡中,即使间中存有一丝的不平淡,那可要叫天下间的孩子不是去细心思量,而是要用心去考量,才能在心中拥有的一把没有感情长度标准的尺,量出自己拥有的父爱,而且这个测量的时间,可要用上将近一辈子;这个考量,也要用上后半辈子的用心。

        父爱,并不会叫父亲太沉重面对,却常叫父亲的肩膀必须厚实一些,为了让孩子,尤其是儿子,站上去看世界,让他看得更远,视野更阔且又清楚。可是,孩子知道吗?
        谁昔为人子,今为人父,就会知道自己的人生与成就的高度,都有父亲的高度。

        天下间的父亲啊!你们的父爱如斯的美,就在平平凡凡中始终存有一份的不平凡,那就是伟大,那一份父爱存有感性的崇高,却始终藏在理性中。

        愿天下间的父亲,在父亲节感受幸福。


星期一, 五月 21, 2012

我的个人画廊——自然的灵气 1

我的个人画廊——自然的灵气  1










全部作品皆属本人创作,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下载,印刷作为商业用途。
温馨的分享,欢迎个人转载或下载作私人欣赏用途。



星期日, 五月 06, 2012

牵绊心易老

    一个受牵绊的心,心中最为充满伤感的诗意,其美就在不完美的过程中。
    牵绊总叫人上瘾似的,在一个现实生活中体验当世的轮回,又总叫人不自觉这个轮回是可超越的。
    或许这是人性升华的一个历练,一个感情的提升,一个人生的百态写照,总叫艺术家获取灵感的泉源,作出一个个的创作,却另一头让一个平常人烦恼丛生。

    牵绊总是坏事多过于好事,不过,当我们一能参透个中意涵,最终是好事。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牵绊可让艺术家的创作心意活络,潜在的才华溢尽,源源而出的作品除了让人惊喜、惊羡,还少不了一个疑惑:怎么会如此的创意非凡?
   年少情怀总是诗,毕竟人生的牵绊,最为频密的、深刻的牵绊,都在年少时,几乎每个少年都有一股创作的冲动,可是却少了一份创作的能力来创作,只有那些具备创作能力的人,因此能开始创作,开始光芒毕露,为艺术的星空绽放多一份光芒。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寿命有多长,与自己的牵绊有多深刻,时常成为对比。
    这个对比常常活络一个艺术生命,让艺术活力超常涌现,可是就在那一天出现停滞的时候,总叫一个艺术家为难,就像上瘾后的中毒现象,生命接近垂危之际,往往就在一个该转弯的时刻转不过来,以自杀来总结一个艺术家的人生观。
    三毛、海明威、梵高……就是这样,总叫人赞叹他们的艺术光芒,也叫人惋惜不已。
   
    牵绊,总会叫人心易老。

    对于一个普通人,牵绊不会让他成为艺术家,普通人与艺术家的差异之处,在于自己生命的基点与亮点的纠缠和划分情况的分别。
    一个人在幼小时心中有爱,他的人生将有一个亮点,这足以令他照亮他一生的黑暗。
    一个人在少年时心中有爱,他的人生将有一个基点,这足以令他开展他一生的感情。
    普通人生命中的基点与亮点一部分清楚划分,又有一部分纠缠不清,所以一生困惑重重,烦恼丛生,或甚至于一生苦痛不已。

    如果一个人生命中的基点与亮点可清楚划分,那么他将是个哲学家、思想家、修行者、虔诚信仰宗教的人,绝不会是艺术家。

    艺术家根本上是个处于自己生命的基点与亮点中纠缠不清的人,就因为他有创作能力,他会在内心中酝酿一种移情作用,推动内心的创作冲动,把这股纠缠不清的感情形成牵绊,让自己的创作能力与牵绊结合变成艺术品。
    的确地,艺术因人生而丰富,人生因艺术而发光。
    或许也可说,艺术因牵绊而丰富,牵绊因艺术而发光。

    牵绊啊牵绊,始终会老去,让人心亦老,不管你是谁。

    我们一生的心性陶养,的确少不了艺术的参与,除非你不懂什么是心性陶养。
    年幼时,我们不懂艺术,却已有艺术的种子在等待培育成长。
    年少时,这个艺术种子或已开始成长。
    年长时,该是艺术种子已成长,会开花结果了。
    当一切来到开花结果后,我们要坦然面对老去的牵绊,终究一个艺术家最后一定要会走过自己,超越牵绊,所以毕加索和张大千晚年时都心中了然,参透个中意涵,希望做回小孩。

    牵绊毕竟是个内心能量的运动,一种生命力的表现,它让我们赤裸裸地把能量转化为展现自己的种种心态,展现世界的人生百态,叫人世间充满变数,最终叫我们参不透变数而心会快老。
    我们真正要懂得坦然面对这个变数,当我们能参透时,我们会知道这个变数本来就是自然,有其不变的本质。
    中国人说: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我们可以用来参透个中意涵的人生智慧。
    牵绊心易老,不管我们是谁,可要拥有这个智慧来参透人生和整个生命的过程。

    感情上的牵绊,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如此受它困扰,我们可要自己走过去。
    只有自己能走过去,感情上的牵绊,还是生命中新的一环基点与亮点,足以让我们走出黑暗,绽放新的光芒;足以让我们品味人生,而不是哀叹人生。

    牵绊心易老,老在不知不觉中。
    别让心老去,不然生命不会再有活力。
    一个人的心不老,他永远都不会老,他会相信和体验到何谓不老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