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二月 02, 2015

西岭湖—SERDANG LAKE,KEDAH.MALAYSIA

这是我家山脚下的湖畔景观——蓝天白云,清爽亮丽,。

11012853_912083408870114_3340994905864436059_n.jpg


12310608_912041432207645_8663677261087024083_n.jpg



 


12345389_912083078870147_6019292844640280473_n.jpg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MjQxOTM2#sthash.VPfm8wlC.dpuf

星期四, 十一月 19, 2015

心动了无痕

心动了无痕

    我们每一个人,曾经于某个时刻,都可能接触过某一个人,在当下,我们的感官都会直入思维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思想情态的即时标签,我们在这一个有所意识的无意识,于当下的情绪所泛起的感受,或有曾相识,或有合眼缘,或有愉悦,心中的那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也说不上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会有所意识意即我们看见了这个人,但是这个人是在我们心中没有任何记忆形式的清晰认知;我们即使如此有所意识了,但是我们是无意识的。
    只是当下的情绪,确实是在泛起,在心中回荡。
    心动了,就是这么一回事。

    心动了,我们看见了,这是意味着我们的一个自我意识形态,于当下事态的回应,只是自我往往让我们设置在一个巨观性质的心性形态——一个外在行为表态,去寻觅这一丝的感觉,每每我们都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确没法说上这是怎么一回事。

    心动了,但是心不够细,最终心动了无痕。
    细,这里是意味着我们的自我当下能够来到一个意识转化态势,或许是一个悸动,或许是一个震荡,一瞬间间就进入一个心境,当下的心思可以被感受到,意境开始越来越见清晰,似乎可以说上的,只是什么样的感觉。
    此时,我们的自我已让我们设置在一个微观性质的心性形态——一个内在行为表态,我们可看到了一个内心深处的样子,只是我们要能够真正觉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在此时的心路中,似可知,但理还乱。

    心动了,不管我们是出于那一个心性景观的态势,在巨细之间,于前者的巨观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显心态;而于后者的微观却让看到一个内显心态,终究了无痕。

    如果还是要说上心动是可以于一个刹那而交心,一个缘的波动于此时此地,一个延续而产生缘分,那始终只是一个自我的强大动力的心动,促使生命留下一个印记。

    真正的心动,不在于一个自我意识的内心触动,只在于一个自己意识的内心觉醒。自我只支撑意识的领域,而自己则支撑心灵的整体。
    我们必须知道何为自己,找到自己,活出自己,那么心动就不再是了无痕。

可延续阅读参考:《荣格双重人格心理学·19不自由的心灵》山中抗裕编著,郭勇译
自我与自己(节录自—19不自由的心灵):
“自我” 与“自己,在一般的语言环境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都表示"我本身"。但在荣格心理学中,自我和自己是被明确区分的。
自我,处于意识的中心,"这就是我这想法背后的支撑者就是自我。所以,自我不缺少的要素是持续性和同性。如果,一个人对 "这就是我"的具体内容朝令夕改的话,那么不仅会给周闱的人带来极大的困扰,也会他本人陷入混乱之中。不过,自我持续性的周期会因人而异,有的人一个月左右就会改变一次自我的定义,也有的人几十年如日始终保持同一种人格。此外,自我还需要具有同一性的特质,否则的活,如果两个人段时间未见,再次逄的时候,就会彼此不认识对方,那可就麻烦了。
另一方面,自己,意识和潜意识经过统和之后完成的心灵本分。或.以认为自己是心灵体性的中心点。
总结来看就是,自我是支撑意识的领域,自己则是支撑心灵的整体。


星期三, 十一月 11, 2015

自由与自己——善,唯善,至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二)

自由与自己——善,唯善,至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二)
    人类活着的最高意愿的实现,就是要活得自由。
    活得自由,意即我们懂得怎样活出自己——一个自在,淡定和平和的自己。
    自己是指一个心与其作用于整个意识状态的支撑,是可以超越一个个的自我,或是一个个自我已能进入圆融合一,也只有这样的生命状态,会让我们感到自在,淡定和平和。我们会感到自在,因为一个个自我已不会各自膨胀;我们会处事淡定,因为一个个自我产生的各种背景噪音开始消失;我们会平和生活,因为一个个自我一没有了话语权,我们是可以简单、无为的生活。
    当我们能以一个自在,淡定和平和的自己的这个姿态来支撑生命,我们就能获得自由。
    前提是:我必须要了解自己,才能掌握自己去支撑生命,让生命的话语在自然与智慧的心性中圆通协调,圆满结合。

    自己,本于生命的本体态势,以一个心的状态来支撑生命态势,掌控所有的生命话语权,让一心可以随境转化为分心,但是又可以守住向心,随意回归静心。(请参阅下图)
    自我,则会蒙住自己和弄糊本来清晰的意识,还会让自我意识无限放大,凌驾在意识之上,让我们不会看到自己的存在,也可说是自己已被自我混淆了。
    其实,自己不是自我,意识也不是自我意识,心也不是心的作用。如果我们分不清这个说法,那么这些已经混淆的各个界面,就会让生命的话语流于随便,让我们的错觉产生一个平常景观,随和即是可以随便,普遍上,我们常常以此错觉作为精神上的依持,把自由的真正意涵弄糊了。

    自由的生命话语权,必须由自己来全面主导,给予清楚划分,可以在向心的姿势随境划分而分心为之,暂时给予自我主导当下,感受自由,也可以随境合一而为,体现自己自身可以感受到的真正自由。
    我们可以以下两个事例来具体地谈一谈:
    我活得自由吗?
    如果以生活最为简单的事项——吃东西,处于这个单一简单心性背景下,问起这个问题:
    我在吃着我喜欢吃的东西,心里感觉愉快,甚至于觉得幸福,那么,我应该是可以感受自由。(事例1)
    事例1 只作一心的吃东西,即为吃东西就是吃东西而已,再以这个意识弥漫着的情绪,在情绪自身的两个维度(愉快或不愉快)中出现愉快的情绪,我当下的感受会是自在(这里没有牵涉淡定和平和,容后再谈),会是自由的。我们感受到的自在,于此时意味着自己在支撑整个生命态势,自我暂时被架空。
    或者是,我在吃着我喜欢吃的东西,同时还附带着一个失恋的心性背景,问起这个问题:
    当下的感觉或许是不愉快的,不幸福的,自然地,我似乎已变得在心性的感受上是不自由了。(事例2)
   事例 2的吃东西状况,即为吃东西已不是简单心性的吃东西了,这个意识弥漫着的情绪,在情绪自身的两个维度(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已参杂一个失恋心性背景的情绪维度,但是我当下的感受是不会意识到的,也不可能做到能够有所意识去知道当下真正的感受,因为这两个背景界面的意识界面不够清晰,而且其附带的两种情绪弥漫作用,也可以相互干扰,因此当下我们会无法自在,淡定不了,不会是自由的,我们没能找到自己,我们只能让自我在这一个生命话语中参杂一些背景噪音,不能自己的让自己随着感觉走,我们看不到心,只有让心的作用肆意而为。
   这两个比较简单的生活事例,本于一个意识状态,附带着的不同层面的心性背景,当其心性背景一开始变得超过一个和重叠时,我们想要肯定这所谓的自由感受,也跟着复杂了。同时自己与自我的界面划分,也开始混淆了。由此而知,自我意识并不能充分地让我们感受自由,我们必须先找到自己。   

    谈过有关自己能够支撑生命的自由话语权,我们知道,当自己产生混淆时,做不到意识清晰而不能随境划分心境而为时,我们于这个自己的反面姿势下,有时是可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内涵背后,确实还有一个个生命话语的复杂背景的重叠,可能会是不止两个而已,或许还会更多,同时又可能附带着更多的背景本身的情绪作用,都会伺机肆意而为,让我们心性变得混乱,心智逐而糊涂了。

    有关自己的一心意识状态的主导心性演变,清楚划分生命话语的话语权,让我们可以随境感受到真正的自由。我们又要如何起心对应,才能做到拥有这份能耐呢?
    首要的,我们要知道,由自己的心所起的作用,所开展的有关我们生命的整体性意识的一个个生命话语,是能够贯穿了心性三个层面的善,唯善,至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演变出一个个生命话语的过程:从自然生成生命话语,到生命规律智慧话语的演化过程。(请参阅下图)
12196212_902902366454885_1426856884517671514_n.jpg
12208393_902914516453670_243662361707783352_n (1).jpg

    人类最初的自由追求,就是要能获得善——一个自己本然心性需求的圆满。
    以此往上再追寻的自由,就是唯善——一个自己自身独特的生命意愿达致圆满的追求。
  再者,一直到终极的自由的追求,至善最终是自己自身人性圆融最高境界的自由追求。
(事例1和2的解说,只是一个心性的自由感受处于善和本能层面的心性形态的简略说明。我们的本能层面需求,在于事例1是圆满的,能够让我们拥有善的心性状态,也同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一刻的自由。至于事例  2,那是一个介于善与唯善的心性状态,容后再谈。)

  我们人类无不在此三个自己有所向往的自由中,以三个意识状态(可能是无意识的、或是潜意识的、也有极少数的人或能是有意识的)的作为,各自抱着自己向往自由的人生信念,活着,活下去,活出自己,写下自己一生各个旅程碑的故事,各有起伏、得失,即使最终没有获得太多的成就,只要在回忆中,确实的就有那么一个能活得自由的人生片段,也会无所为憾。
    这种能够活出自己,追求自由信念的精神,从那些攀登喜马拉雅山的爬山者身上,可以深切感受到。最近一出根据真人真事故事拍摄的电影(Everest),笔者有机会看了,心中真的感慨万千。他们就是为了攀爬上到峰顶,即使在下一刻是知道没有回头路的余地,也会毅然前进而往,宁愿从此与高山长眠,也无以为憾。
        
    我们活着的意愿,圈定了我们自己所向往的自由人生之路的取向,让我们一路走下去,都是以自己的一个心处于心的作用,开展一个离心—向心—静心的心性,把一个纯粹意识整体状态的微观性质转化为巨观性质,在自发生成和自觉觉知的意识态势中相对于三个层面的心性,不断演化自己的自由生命话语,以各种意识形态,作出自己人性进阶的演进,以进化的人性作出表现于前半生的自我实现,再以净化的人性自我实现于后半生。(请参阅上图)

    我们生命话语的演化过程,都是多数人个人无意识追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话语,决定自己一生作为生命意愿的话语权,为自己的生命实质要求,增添一份生命的光辉。
    这也是一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生命话语,人类的生命意识以此话语权,决定了我们人类几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会走上相同的路,即使历尽苦难,也会义无反顾,毅然为之。
    人类凭着这一个精神,一路走来,撞撞跌跌,为了活出自己,都会一直在自己的心性成长与自由意愿的配对和对位上,作出极多极大的调整,只为了寻觅一个自己的生命话语的实质意义,为某个心性层面的意义而活出自己。
    这一个人类的生命话语,虽然深锁在无意识的层面,它还是潜在于一个有意识的内心基础中,而这个基础,就是一个生命话语的共性律动模式——善,唯善,至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的演变形式,于我们意识与心性演化的过程中,展现一个个普遍性的自己心性演化模式。
    这是我们能够参透,并通过可以进入的意识,来揭开它的潜在面貌。

待续(三)

后记:这一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生命话语面貌,如果能够根据上图和说明,理解这个自己内心层面的各种界面的结构,或许是能够有所意识到的。
如果我们能够有所意识的去看待自己自身的生命话语,或许我们可以少了一番摸索,少了一番撞跌,并在这话语意愿的意义寻觅,可以依此获得一份参考,就像我们可以在人生前进的路线,拥有了一个自由生命取向的导航指引,让我们避免自己迷失方向,减少自己在人生的路上误入一些迷途,而一生只能一直面对一个个无奈作哀叹。

活着的最高意愿——善,唯善,至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一)


    每一种生命活着的最高意愿,不管是为了什么,都会依持一种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最大活力, 来实现。
    这种活力,就以我们人类的生命话语而言,那是自由。
    人类生命演化历程的过去式,现在式和未来式,无不在此自由的渴望获取以完成最高的生命意愿而开展一个个人类族群的思想文化的特色,构建自己的文明,从个人的人性的普遍性到特殊性的生命话语演变,汇成一个集体社会性的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话语演变,并构成一个世界的人类生命话语,思想,文化和文明,我们都在一个生命演化的自由意义的诠释中肯定自己,并于一个个的肯定后又否定中,以个人而言,是一直在轮回中寻求释放自己,活出自己,以集体而言,这一直是所有的个人的活着追求状态,所形成的一个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和和平的建设的追求状态。
    这一切,都是一个个人无意识的生命话语,也是一个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生命话语,但是都一直潜在于我们刹那间的每一个对于接触到的事物的意识中,就只因为,在我们不懂何谓自我和自我意识之前,我们人类先前已有印记的种种生命的话语形式,都已萌生出一个个雏形的如此意愿表征,却又在后来我们人类开始懂得何谓自我和自我意识之后,我们开始变得极为容易向往一个个自我意愿的自由追求,而看不清本来一个整体性的意愿状态,并让自我以为主观地膨胀,让自己陷入一个意识与自我意识无法厘清的混淆局面,我们因此而延续演化一种非常无奈的人生剧本,那是后来的现代人偶尔可以有所意识而发出的心声,但是终归于事无补。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人类的基本问题,其基本性质或许需要新的一个诠释,我认为我们应该去思考一种关系——善,唯善,至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这一层关系潜在于一个心灵无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可以进入的意识,能有所意识地去认识其个中的一个显意识相对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状态,以及同时形成一个心智状态的层面。
    换句话说,这一个潜在的特性,是先于一个心智状态的出现,是首先的以一个个情绪弥漫在整体性意识显现,我们多数能以一种感受或体会来意识这个显现的特性,而后才会产生某种念头,念想的心智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偶尔是可以察觉当下的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两种情绪维度。
    这种我们可以进入的意识,一般上就是在我们能有所感受或体会的那一个当下,我们通常是有良心发现、能知晓他人的诚意与善意,并带有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伴随而来的就是一个念头或想法。
    这一种体验,我们都不难会拥有,也或许对于某些人是难以拥有。
    人之初,性本善,其“初”或许是指一个显意识相对潜意识相互作用的初显,其“性”是指这一层关系是与人类不同样本的生命话语上本质性的相互影响有关,而“善”则是这一个心灵层面的基本性质上的圆满状态,而且并没有任何道德性质的意味,基于心智是出于这个关系初阶演化后才产生。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从这一个视角开展而来作诠释,我们心性的自由,就可以以此诠释去体会,再拥有意识去体验到。
    至于我们自由意志,则必须从这个本位的诠释中,有关善的进阶演变过程:善—唯善—至善,去探讨。  
    人类生命活着的最高意愿,是可以从这个起点,妥善定位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只要我们能够再从生命意义中拥有深切的感受,我们的生命可以真正自由了。                       
待续(二)

星期五, 九月 18, 2015

认识自己,从心灵开始

认识自己,从心灵开始

    当我们能拥有自我意识去认知周遭的一切时,有时我们会很肯定,尤其是面对一切外在现实的事物,但是当这一切突然不在一个心智的理解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解答,我们便会开始否定。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这样心态的时刻,我们的心智上认知,不能再是我们可以依附去面对自我生命的问题的精神支持力量,我们会感受到还有一个东西,是那么地接近我们,但却又好像遥不可及地可以被接触。
    这一个东西,难以捉摸,常叫我们莫名其妙,或许它会让我们安宁,但是在更多的时刻却叫我们烦心,尤其是处于一个相当孤独的时刻,那种莫名的感受,真叫我们无从知晓,难以有所释怀,了然于胸。

    我们一生的多少肯定,肯定后又否定,又从否定中得到肯定,在心智的境界成长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自我情态的不同画面,但是却常隐隐约约地让我们可以感受在这画面的背后,还有一丝什么,在看不透中,我们会有所意识一个东西的存在。
    如果我们还是纠结于一个心智认识的坚持而放不下如此的一个心态,确实的我们还是在一线之隔的近距离内,以一念之差的心绪与它失之交臂,让自己在已能开始有所意识到这一个东西的存在之际,未能进一步产生一个意识上的真正觉知。

    我们需要认真地考量我们的这一切经历,其背后确实是一个真正意识的所在,那里没有自我,没有思维,自然也没有牵涉心智与思想。
    这一个真正意识的所在,是自我、思维和心智还未产生的所在,是所有的每一个事物,于第一时间的初始状态,那里只有生命实体的于心的精神性信息和于身的物质性信息的对应运转,在等待一个外在对象性信息的输入,并与之结合产生相互作用。
    我们难以觉察这一个所在,难以知晓这一个所在的准备状态,难以知道这一个准备状态会如何与下一个外在对象性信息的刺激,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对应作用。
    如果以量子力学的话语来说,这是一个有关生命形式的量子态,当中是一个极为容易瞬间产生变化的所在,它包含了生命的能量和信息,是一个信息场的所在。
    如果以灵性体验的话语来说,这是一个灵的所在,正等待生命的身心状态育化一个以身躯为基础的心的开显,或是一个纯粹意识的启动。

    我们生命的真实面貌,本质上就是这一个所在的面貌,可是我们常常在一个瞬间擦肩而过,看不到。
    一来物理的量子力学可以如何牵涉这个所在的说法,太难理解了。
    二来灵性体验的话语太主观了,只有那些能有所感受到的,才会认同,
    三来前者有关科学的说法和后者有关宗教的话语,又如何可以合为一体的状态,更难以想象,太不可思议了。

    关于这个所在,相传孔子曾经问“道”与老子,孔子也在听道后,认为这是不可说的,只有可说的才是他要的,结果孔子一生只说其可说的思想,而只以一句七十了知天命来总结。

    这个所在,关乎人性存有的真善美未开化、圆融的状态,关乎一个生命的纯粹意识状态,关乎一个心的未有作用的状态,关乎一个生命介于混沌与等待开显之间的信息的备用状态,又关乎一个生命可以依附的能量场,可让一个个的生命动态开动。

    这个所在,就是我们的心灵,一个在种种自我、思维、心智与思想启动之前的生命态势,当中是一个信息场的存在,在等待不同的生命阶段所提供的能量,和不同阶段生命所提供的载体(神经网络)来启动运作,开展我们一生的生命作为。

    我们的心灵,每一个时刻都一直在跟我们一个个的自我、思维、心智与思想作内心上的对话,并以一个个的情绪状态来表示其对于对话的反应。
    当我们的一个个的自我、思维、心智与思想与真善美对应时,心灵就会以种种的情绪作出反应,如冷漠表示生命的活力底线、沮丧表示生命的失落底线、烦闷表示生命的混淆底线等等,一直到终极生命的快乐的追求底线的圆满获取。

    认识自己,可从心灵开始,以情绪作为生命启航的导向,并以此导向来检验我们的一个个自我、思维、心智与思想的方向偏差值,调整生命回归圆融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的作用处于离心和向心时,都能拥有觉知去意识我们的纯粹意识,让我们从一个纯粹的意识中,看到意识的流动,流向一个至美的感受,流向一个至真的思想,而终极回归一个自己的完整认知,秉持一个至善的生命活力态势。


爱欲之道

爱欲之道

      爱欲,生命延续的密码
      爱欲,生命升华的密码
      爱欲之道,生命历程的解码
      爱欲之道,生命枷锁的钥匙

      男人,懂得爱欲
      女人,懂得爱欲
      未必,懂得爱欲之道

      真正的男人与女人
      懂得爱欲之道
      懂得生命升华

      男人
      有欲,有爱
      要有节操
      要有感受
      在欲的释放中
      感受释放的完整性
      感受欲而爱的纯洁
      感受欲而爱的崇高
      感受身心的完美结合
      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真正的男人
      一生都懂得节操的守持
      懂得在守持中展现爱的真谛

      女人
      有爱,有欲,
      要有贞洁
      要有体验
      在欲的释放中
      体验释放的完整性
      体验爱而欲的纯洁
      体验爱而欲的崇高
      体验身心的完美结合
      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真正的女人
      一生都懂得贞洁的守持
      在守持中展现爱的真谛

      爱欲之道
      自由生命的编码

      真正的男人和女人
      懂得爱的真谛
      懂得生命延续的解码
      懂得生命升华的解码
      懂得自由生命的编码
      懂得展现爱欲之道

      男人的节操守持
      女人的贞洁守持
      一把自由生命的钥匙
      一个圣洁生命的掌控
      让男人和女人懂得爱欲之道
      为自由的生命编码历练
      让自由的生命升华结晶


星期三, 七月 08, 2015

心到——意识可以被觉知

心到——意识可以被觉知

    每当我们多次仰望星空时,总是会有一次的体验,星空好像有好多话要告诉我们,那一个刹那的体验,难以在思维上用语言来描述,也不能在感受上以任何想象来表示,唯有的,这当下可以体验到的一个实况,是一个意识而已,个中是完整地包含一种全息性的意识体验,那是一个我们极少数人的大脑可以作出一种整合性心智上解读的体验。

    几千年前,当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时,我相信他们也会拥有这么一个刹那的体验,或许他们还不只是那么一个刹那的体验而已,而会是一个内心的震撼,并且会长久不息地在内心中感受到,就只因为他们能够拥有着一个淳朴的心,在感受,在明白,并以这个体验育化出一个所谓中国人古老的智慧,仅仅只是以一个个的神话,一个个的图像(如太极,八卦,五行等)来表达,那是他们在意识体验中拥有的觉知,如今我们却与它越走越离越远,就只能落得以一种话语——自我意识育化出来的心智来理解——不全面的,只有知识,欠缺智慧的理解。

    这一个刹那,或许是可以让我们与祖先同在的一个心性状况中——一个意识的全息存在的觉知中产生联系的同理心中,我们的心与他们的心的同在。
    这当下的跨时空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这个感觉,那不应该是一个自我意识,而是一个意识体验的全然统一性的觉知。

    意识体验存有一种统一性的特性,那是一个二维性的精神统一特性,我们于当下刹那的体验是包含其中一维的意识垂直性统一性与另一维的意识水平性统一性的统合
    意识垂直性统一性让我们同时觉察所有意识状态的不同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有所拥有刹那的统合感觉,并与祖先同在,至于另一维的水平性统一性则让我们组织短时间的意识经验,并于此当下可以在统合感觉中二维结合。
    当下的如此体验,终究包含一个相应于意识垂直性统一性的向心态势,那是我们中国人的,包括东方人的传统朴质心性,并且结合了另一维的水平性统一性的离心态势,这是西方人擅长的后天习得的心性。

    基于意识统一性的分割,就如西方人的二分法,每当西方人要尝试理解东方时,他们都一直难以对拍上我们东方人的心性与思维,自然也会因此而误认判断一些我们的智慧。
    当我们的心智远离东方而靠近西方,不难想象我们的心思也是与西方人一样了。
    只是只要我们一处于一个意识的全息存在体验中,我们还是很中国的。

    意识是可以被觉知的,就在有关神经学与量子学的科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中,一些西方学者已开始在反思一个心智与意识的关系,就如神经学研究已在尝试理解神经元心智性的联接结果与静心修持状况的关系的可能性,还有中国人的气的概念与量子能量的关联的可能性。
    这一个跨越东西方的努力,不再是一个自我意识的任何偏颇观点可以阻止的。
    这是一个东西方彼此可以心到的开始,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处于意识体验的同位同步相互作用,就像我们当下可以与祖先同在,也可以说是在“我看见了”和“我看到了”的意识经验存有的差别中,可以区分出:“看到了”就是心到,那是一个意识体验的觉知,但是,如果在当下的星空,我们只能够感受星空的美丽与神秘,那就是我看见了,那却是一个意识体验而已。

     心到了,意识是可以被觉知的。

     至于这个觉知的无限内涵,又该如何说个明白,或许就在神经学与量子学的科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中所认为的可能性,在其可能性有一天可以推论出一个具体的说法或实证,那么,心到,就可以实质性地心到了,而意识的无限内涵就可以被科学化觉知,就能假以时日把东方人关于心的种种描述,这个东方人自身意识体验的个我体验描述化为一种科学语言的说明。


星期四, 三月 19, 2015

有知识,无智慧
    有知识,无智慧。
    有关这个说辞,知识可说是与离心有关,智慧则与向心有关。
    至于离心与向心,都是关系到心的整体性与局部性态势的运作和演化。

    离心于心的态势运作与演化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分心的心智局部性开展状态,甚至于可以偏执发展成为一个心性分裂性的态势。
    这一个过程会是一种脑的思维所产生的一个意图,当中充满一个自我状态的经验和记忆所决定的结果,包括个中含有的感性作用或理性作用的选择,在意识中开显成为一种心的想法(也是一种头脑的想法),或能在一时热情的强化作用,抑或一时意志的维稳作用,并以持有着的一股后天习得的知觉学习,作各种知识和技能或技艺的学习导向。知识就以这一个后天习得的方式,拓展出一个知识心智的脑神经基模,开展学习和掌握知识。

    向心则关乎一个一心的心智整体开展状态,让心智可以全面贯彻以致圆融的静心态势。
    这个演化的态势,个中的一个自我状态的经验和记忆不再主导决定,而是这个主导性功能已由一个深层的内在自我省思来思考,可以经由潜意识层面的开启,有所意识,开显一个心的想法,并作出思想行为的决定。其所展现的一个心的想法,或许会是一个又一个知觉学习的通悟,能把人生经验与各种习得知识融会贯通,逐而开显出一种人生信念,把感性与理性放置在一个崇高心性中整合,再通达到至高的个人信仰层面,智慧于此时此地即可不时显现于感悟中,或凭一些知识的通悟,展现一种自我通达的人生智慧。

    心的态势的运作和演化,都是以离心与向心的状态中来开展心智。
    心的态势的运作和演化,基本上以一个物理量子能量开展,并在脑中以头脑的一些区位对应外在的环境刺激,进行信息的输入与编码,开展内外信息的相互作用,以一个脑波思维表现一个想法,或以多个脑波表现多个想法。
    心智的演化,就以一个如此气化的方式来进行。
    气是中国人说的关乎身心灵和真善美结合的量子能量态势,这种气可以在身体的所有物质之间中运动,在时间的变化下,产生能量的变化,进而构成一个气场,以促使生命的信息开放于外在环境信息进行对应互动,而产生相互作用,并以脑的解读能力来开演一个个心的态势,同时又以一个个心的态势来构建脑部的神经联接,经这个内在心性演化而外显出一个个思维的模式,最终构成思想的意识形态。

    一般上,人们的离心状态,常在心性的演化过程中:感觉-直觉——思维-感受,极为容易地由下而上地,并以一个局部性演化,在脑中的某个局部的区位来进行思维活动,在气化中的流程走旁道。
    至于人们的向心状态,即是在另一个演化过程中:思维-感受——感觉-直觉,由上而下地演化,在气化中的流程走中道,以脑的整体性来进行整合性思维活动。

    西方人的思维主流走旁道,可以切割思维作局部深层的思考,获取知识,亦可在不同自我层面的和谐心态下,从旁道中走回中道。目前西方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都能意识到走回中道的必要,以弥补自己知识层面的局限性,开始往东方寻找回归完整心性的方法,来滋养局部心性发展的不足。这个走中道的追求方式,在一个雏形演化中,特别是有关量子学的能量与中国人说的气,西方人或能有所意识个中的关联性,在作进一步的探讨。
    东方人的思维主流走中道,不着重切割思维作局部深层的思考,以致获取知识的速度缓慢,而今落后于西方人。现今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在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备受西方思想冲击,大部分的人已逐渐从中道改走旁道,因为东方人已逐渐体会不到走中道的传统思想的意涵,也自然不再崇尚自己的传统思想。

    当一个人有知识,无智慧,他可能已处于一个走旁道和走中道的迷思中,没能妥善地看清自己的思维流程的种种演变态势。
    有知识,无智慧,一个现代人的心性态势写照,是否应该要再作一番适切的调度,让西方与东方的思想对应演变,来到一个思想可以交会的世纪?

    如果以现代人的心的态势对比人类的心性演化进阶,或许这是一个自我分化过程中的一种历史性心性演进表征,显示现代人已走到一个自我进化的高度进阶阶段,也意味着在高度进化的层面,我们的心性极可能已筑起一道道厚实的边界,让我们在各个边界里头随意放任自我,自作自受。
    这个现代人类心性演进的表征,是否意味着我们更须更上一层楼进入一个自我净化的心性演化的崭新时代。
    如果是的话,我们是否应该要妥善地看待自己的思维流程的种种演变态势?

星期日, 二月 08, 2015

品德与爱 

        品德,是一种人类生命的深层生心理结合结构的本质与势能,并常外显为一种尊贵的人性态势,就本质上说,是一种良心的静态,于势能是一种良心发现的种种生心理作用的心性自我层面表现的动势。

        一个人能活得有尊严,都必须有这尊贵的品性的护持,了然于怀,开放于心念和行动。人,唯能活出一个如此态势,才能算是尊贵的生命。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品德的感悟说法,实质上我们是可以从一般的人性某个情面中(在孝子 / 慈母 /不弃不离的夫妻 -- 各人的身上)觉察,或在特殊的人性(圣贤 / 有高境界修行的人)的常态中感受深刻。

        一个人能拥有品德,肯定的,他一定能活出自己,还能活出他人。
        就以这个心性定位的良性挥发——能活出自己,还能活出他人——于本质意涵来思量,以及于行为内涵来探讨, 简单的说,这就是爱——自爱与懂得爱他人。

        品德与爱,基本上都是一个内在深层心性和外在表面的人性最为优质的生命态势。

        品德与爱,如果以脑的演化过程来理解,都是一个脑各个区位功能的整合性运作的结果,并于微观的分子层次来酝酿演化,其演化的时间都是一个刹那,甚至于可在一个200毫秒产生和衍生种种的生命态势。

        爱的注解,也基于此深层生心理的兼容和整合的演化过程,难以定位精确解说,因而关于品德的理解,也就只能是一种感悟的体验,可以作文字的述说,但是却非常难以精确地说明。

        普遍上,爱的起始,都是以一个女人的母爱,感化每个人的程式性和陈述性心性,简化为一个记忆,让我们懂得爱:我们与母亲从小到大的互动,都是包含着爱与其可能存在的纠结,并于此开始开展我们与他人互动的爱,友爱和仁爱,甚至于博爱。
        女人对于爱的天性挥发,可作为爱的注解的普遍性说明。

        男人对于爱的天性挥发,相对于女人来说:女人比男人爱美,女人可以完全感性到底,并会守持在一个品德的基本层面上,所以女人(尤其是母亲)对爱的要求,是完整,当然是真善美的,并以这个爱之于置放在孩子身上或丈夫身上,会有偏执的感性意味,容不下第三者的出现(第三者之于孩子,就是媳妇;之于丈夫,就是情妇)。

        男人比女人爱真,当男人偏执于真的同时,比女人会理性思考,但是理性偏执的另一面,往往是理性的选择,而理性的选择都会容易倾向自身利益的考量,并能因此低流至本能的态势,所以男人对于女人的爱,往往会脱轨。
        至于男人的父爱,却是一个男人的爱的最佳典范,其感性交融理性,并衍生包含在理性中的爱。父爱的终极影响,可以教会我们懂得去实践友爱,仁爱和博爱,这也是在兼同一个品德的基础下,经过一个阶段人性的心智进化和心灵净化使然。

        当今我们(不管是女人或女人)的自我意识抬头,进而强化为各个自我中心的意识,都是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对于内心心理作一番理性的剖析结果,让我们找到了一个自我的心性存在,并以此强化为个人的独特性发展,同时在衔接爱的当儿,爱本来本质的定位,便开始渐渐偏离品德,发散于一个个离心状况的自我心态中。

        基于品德的深层生心理层面,以理性的剖析,目前还是难以精确说明,不过有关的心理见解,John Beebe的著作《品德深度心理学--Integrity  in Depth》确实有独到的剖析。

        品德,说白了,那是良心的发现的深层内在运作状况。
        当我们的行为一有非分的念想或行动时,或许我们多数人的心中都会产生一种不安或焦虑的状况,而后再产生一种觉识,我们认为那是不对或不道德,同时我们也可能会在心头上存有一种内疚、羞愧、自责的情感,但是几乎是没有太多人能及时让理性参与处理,因为这是一个潜意识过程,只有少数人能有所意识,并以能在250毫秒内作出调控。

        就在良心的发现这个当儿,那一瞬间可转化为情绪反应,进而作出两种人事上的对应。
        如果我们是太偏执,或太轻率,或冷漠,对于品德的存在,或有良心发现,会难以感知和适度调控自己。一般上我们会很快地表现出情绪上的烦躁,即刻引发出一个脾气,急于寻找对象等待爆发(此时我们会依据自己的理性选择保护自己,同时尽量在找出对象——对方和参合者——的弱点,欠缺点,加以点名评判),然后再次于理性选择作祟的方式找出诸多借口,去消解自己的品德的内心省察,解除自己的不安或焦虑。

        如果我们能了解品德的存在于上述的生心理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感知品德是牵涉其中,或有最终的结果,我们能做到一种内心的自我沟通和反省,在整个过程中产生发散,收敛和整合的生心理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后的一个妥善处理。

        爱与品德,都是一个本来初始心性的真善美的完整结合。
        如果我们能了解,逐而淡定,那将会是人性的一种至真的表现,可以超越三个演化层面:
——超越至美(只追求存有理性选择的美-自我进化-物化性质的爱)
——超越爱美(一个本然的美感要求,偏向感性的反应-自我分化-自爱),
——超越动物性的本能态势(各种基本需求,尤其是性需求,会过于强烈而掩盖品德的感知-爱心初发-自我初始)
        当我们能如此有所超越,就可以保留优质人性的尊贵面貌。

        如果爱与品德能够合拍,人性尊贵的内在心性演化的动势情态,就能和谐而逐渐产生觉知。当爱与品德能互相依守,就能开展爱心的层面提升:1爱心初发—2自爱 —3爱物(物化性的爱)—4爱人(懂得爱和如何爱一个人或其他人)—5 爱智       (请参阅前一篇文章的附表)

        人世间的有情,都会因为爱与品德能够合拍下动之于真情,而后表现有义。
        当情义能行使人世间,那将会是道德的意识抬头,主导着各种事态的应对,不再是道德只能凭意志来守持和作出应对,道德也因此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理念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导航性中心思想。


        爱与品德的觉知,你说,重要吗?
        社会的腐败——败心,无心,是否可以先从这里开始根治,重新再建设?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pngsh/user_blog_diary.php?did=203609#sthash.dX6IKaSB.dpuf

星期六, 二月 07, 2015

自我意识的爱之于脑和心态势上的区别

       爱,如果是可以计算的,那会是一种脑的思维所产生的一个意图,当中充满一个自我状态的经验和记忆所决定的结果,或许会是一时极端的感性作用,或许会是一个极端的理性选择作用,只能持有一时感情的热度,却无法保持一股到老的热情。

       爱,如果是没有包含任何计算,那会是一个心的想法,或许会是一种人生信念,个中已有的一个自我状态的经验和记忆的省思,爱的感性已被守护在理性(不是理性的选择)中,始终是一种没有太多的激情,却拥有热情,可以持续到老的爱。

       如果我们能有所意识到这两种爱,我们就能觉知一个如此存有自我意识的爱。

       这一切都关系到脑和心的运作态势上的区别,前者是属于一个脑袋的经验和记忆所演算的结果,而后者却是属于一个心对于脑袋的经验和记忆所演算的结果的省思,并能超越脑袋的运算结果的决定。

       凡是能持有传统思想的中国人,心中已能持有一个中道的爱(从爱心初发—自爱—爱物—爱人—爱智的过程中,拥有某种程度的掌握和分寸拿捏),也之所以能白首到老,都是一个相关上述后者所谓的爱的守持,而这种爱可以显明看到其内涵中,都有一个关于品德的崇高心性的守持到老。
       可是,当今时下,这样的爱,已经开始逐步没有思维市场走向。

       当今人们把爱轻易挂在嘴边,皆因少了一种如此对于爱的意识,也因而在无意识下让爱存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构成一个脑的想法的爱,少了各种自我心态的觉察和觉知,只懂得让爱跟着感觉走。

       当今世人的爱,最终都容易落得是一场儿戏,也轻易流放到一种游戏的地步,爱也之所以在时下充斥一种放任而放荡,世俗而低俗,激情而滥情的状态走向。

       谁经历了,谁都会最终不再相信爱的尊贵一面,不知道爱存有扶持心性稳健成长的力量,以让我们可以坚稳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和逆境。

       现今的周遭环境一直弥漫著人们对于爱的质疑和迷思,也因质疑而困惑,迷思而错误诠释爱的内涵,形成一个个错位的爱。

       当我们无法从这个迷思中走出来,我们的环境周遭就会逐步充斥太多因此而自我失落的人,渐渐地也会构成一个家庭与社会的问题。

       如果我们还在一错再错的状态下来感知爱,爱终将毫无幸福可言。

       自我意识的爱,需要学习,就在爱可以是一个非习得的行为 ,或是一个习得的行为,我们有必要从中去理解,探讨和学习。

待续——《爱的纠结根源》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pngsh/user_blog_diary.php?did=199011#sthash.yq8XBpI3.dpuf

星期四, 二月 05, 2015

自我意识之爱 

       爱,究竟我们能了解多少,或难以了解,皆因我们的自我心态的定位,究竟是定位于有意识或潜意识状态。 

       爱,常叫我们渴望,常叫我们狂喜,同时也叫我们失落,悲痛万分,皆因我们难以有所意识到一个自我意识的爱的定位,从中去理解爱的渴求因由,去省思爱的狂喜来由。

       爱,如果处于一个自我意识下来感受而反思,爱确实是人类生命内涵的提升的动力渠道,其中的动力渠道可说一直是一节又一节的连接和上升,尤其是个中一节最为叫我们多数人纠结又痛苦,莫如如何去爱一个人或多数人,而我们也只有在这一环节中获取一个心性的圆满,才能叫我们体验到什么是幸福。

       爱,如果处于一个潜意识状态,我们会容易跌入一个个心路万般迂回辗转,以一个个不同层次和不同心性的自我态势来感受,往往只能跟着感觉走,抑或凭着片面的思绪的认识,看不清爱,错位看待爱,误认自己的爱或对方的爱,有所错放这个爱的定位。如果是上位的,或许我们在觉察高放不到时而难以取舍,心中纠结且焦虑,反之是下位的,我们又低流后才觉察而后悔。每每爱会因此错放定位,多数人因而只有痛苦,少有幸福。

       爱,只有在一个能自我意识的思维意识清流中,我们才能细细的去品味,能有所掌控地去扶持,让爱有一个明确的导航方向,经过各种万般变化的心路辗转和自我心态作祟时,把握住自己,在情感的海洋中稳当地航行,不出任何偏向的意外。

       爱的导航,必须要拥有一个强大的船舵——品德,来完成导航的稳定性。
       爱,也只有以品德来品味,才能确定自我意识的思维意识清流的持续性,不然极为容易地下放为跟着感觉走。

       不过,品德每每都会在一份真挚的感情中的强大真实感受中被放大,变成一个错觉,因此而把品德错位等同感觉,我们会继续一错而错而自我以为,结果当我们能醒觉时,已是一个错误的爱的局面构成,错爱了,才来后悔。

       爱与品德,都是于最为内心深处的心理本质,一种最为淳朴的生命能量,各自互为表里。

       当一个爱缺乏品德的扶持,爱是外显为表,外显为强势的行为形态;当一个爱获得品德的扶持,品德会外显为表,只呈现温和的行为形态,平平淡淡的。 

       当我们觉得爱情是盲目的,这个爱会缺乏品德的品味和扶持,其发展会充满变数,结果难以预期。

       当我们能肯定爱情是承诺先出现,而后慢慢酝酿成为一股真挚的感情,一般上承诺是品德的特性之一,也因此形成一个诚信能实质演化的心性过程,但是,这种爱情的追求与实现意义,太叫我们现代人感觉沉重,太难为了。

       婚姻的幸福,如果只让爱情随着感觉走,缺乏品德的扶持,真的,婚姻就如众人口头挂着的:那将是一个坟墓。

       婚姻的幸福,如果我们能先在爱情的过程中,懂得品味,也很肯定地知道,这样的婚姻毕竟是平平淡淡的,只要我们内心安宁,就能慢慢地懂得省思这所谓平淡的深层生命内涵,而幸福就会在里头深刻地感受到。

       这个平淡的深层生命内涵,实质上是一个同理心,普遍地深藏在我们所有的人的内心深处,却常被错觉,而只让我们以表层的自我心态作出一个不对位的对应,错过了,可惜,错认了,只能怪自己活得太随性。

       或许,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开展一个完整的自我意识来感受爱,就在一个整体延续性的过程:爱心初发—自爱—爱物—爱人—爱智,于这个过程中来理解真正的爱和开始另一种有自我意识的爱的人生。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pngsh/user_blog_diary.php?did=197549#sthash.rIfWh9at.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