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月 31, 2012

食色性也(下)——性的纠结


食色性也(下)——性的纠结

    性自身本质上的绝对神圣性质,具有生命最为强大的力量,可贯穿生命从生至死的过程。
    动物于此意义上是无法觉知,只能被动于这个力量中的本能意志,不能拥有自由意志,动物的性的天性感召,因此只能以性行为的本能动力作创造,只限于繁衍后代而已,一代代地如此活着延续自己的物种生命。

    我们人类可以赢取万物之灵的美誉,根本上是性自身这个力量于我们的生命体验中,能让我们启动一种内在心性的酝酿,把本能意志逐而演化为自由意志,再把本能意志和自由意志融合成为我们人类独特的生命意志。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已能把身心合一,把性自身的终极意义(性的神圣性质之于身之所求的欲融合了心之所属的情,展现了爱的崇高性质)给予实现。我们人类能拥有的这种从个体到集体的崇高意识,从古至今也一一在演化成为我们人类的文明。
    简而言之,性自身这个力量是我们可以理解和掌控的,它是我们身之所求所需要来开展生命的创造意义的活力,同时也是心之所属所需求来开显生命的感召意义的力量,就于此一开一显的方式让我们展现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心性层次的生命意义。
    我们人类,不管是哪一种族群,都是如此在演化,在诠释自己的生命意义,没有好坏高低的标准定位,只有自己心性倾向和谐的某种努力指标的追求,以实现个人自我一个至善的天性感召。

    其实,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个如此的至善的天性感召,就如花活着像花,狗活着像狗,人活着像人,都是性自身这个力量在催动生命活出自己,以实现一个至善的天性感召。
    花的天性感召处于灵性(植物一直在为地球上的生物作出种种奉献)状态,狗的天性感召处于动物性状态,只有我们人类最为复杂,我们天性感召包含了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状态。
    我们各人之所以为人的面貌,因此可见是相当复杂的,心性也容易变得极为混淆。我们也基于此复杂的心态,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因而都不同,所诠释的生命意义也会不同。

    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的链接性结构的生命,这个链接性结构里头存有一个我们“不能跳跃的自然”的框框,一直以来都在困扰我们的心性成长。
    其中动物性的一方面会让我们沉沦,人性的一方面或可让我们提升,还有灵性的一方面要我们完成成为万物之灵的使命。
    这三方面都一直在链接中互动,让我们的心性不断地上下浮沉。这一切上下浮沉的经验都可短暂到从性自身和性行为中体验到,极为令我们迷茫,除非我们能全面了解个中链接过程的运作,不然我们永远都会同意一句话:做人真难。

    做人真难,难就难在于我们生命的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的链接性结构,存有一个自然不能跳跃的框框,所产生的关于性的纠结。

    这个性的纠结,只有我们人类的圣哲类型的人看得清,并很肯定地认为这个混淆的心性状况的认知和掌控,就是我们在提升自己进而成为万物之灵的过程的考验。
    佛家说的本来面目(佛性),道家说的自然(道),西方圣哲说的真善美,宗教说的神性,都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性自身这个力量于人类的天性感召中,可以让每一个人成为庸人,或是凡人,或是强人,或是圣人,他们也在提供我们方法去理解可以如此为人,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到那个为人的层次,就会去善而为之的可能性。

    我们要如何善而为之?  
    首先,我们要知晓这几个为人的层次的特性。
    庸人,是处于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中最受限制的人,心性处于低层次的态势,难以以唯美或唯真的心性提升进入唯善的心性境界。
    凡人,是处于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限制中极为自由的人,心性也介于低层次和高层次的态势中波动,心性或许会沉沦,抑或提升的可能性。凡人是可以以唯美或唯真的心性提升进入唯善的心性境界。
    强人,是处于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中最不受限制的人,心性处于高层次的态势,但是如果不能以唯美或唯真的心性提升进入唯善,可能会是一种不完善的人,还可能是破坏性极强大的人。历史上都有这一类的强人。
    圣人,是超越了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框框限制的人,堪称完人,是已达致唯美唯真唯善一致性的人。

    如果我们在此本位的各个层次企图为人,我们是可以理解我们对于性自身的本性创造能力的掌控与发挥,是存有一个从低而高至超越的进程,也可以说我们在这个从低而高至超越的进程中,人性在演化的可能性中已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要么我们沉沦,要么我们提升或超越。
    因此,如果宗教教义以人本来定位,宗教就有人们想接近和了解的市场动向。但是,如果宗教只是定位于神性的说法,性与性行为因此会被归类为一种修行的障碍,或须禁止,就令人们止步了。
    如果宗教定位于圣人的层次要求,性与性行为于此为人层次也是难以被厘清,我们反而会误解圣人是应该避开性行为,才可见其心性的高尚。

    性的纠结性问题,仅此我们企图为人的层次态势看来,我们是必须以人性来考量,始能厘清其纠结状况,进而让我们能够拥有更明确的意识去学习认知,以让我们掌控我们的性自身的自然规律,减低我们在沉沦或超越的可能性的被动态势。
    就以我们从人性来考量看待性的纠结性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国人心性的唯美进入唯善的诠释,以及西方人心性以唯真进入唯善的注解来谈一谈。
(待续)


食色性也(中)——性为何物


食色性也(中)——性为何物

    “食色,性也”的性,如果等同性行为。
    一般上,我们都能接受,因为这是可从隐性的内心意愿发至显性的外化行为,谁(尤其是男性)都跳脱不出这一个行为于生理需要的框框,除非他在生理上已失去这个能力。
    性等同性行为的看法可以被认同,或许是性行为有如此的一种普遍性。

    性行为于本质上来说是我们人类动物性的本能行为,基于我们的心性还有一个人性和灵性的层次,如果我们以人性和灵性的心性层次来感受,觉知和评价性行为,我们是可以理解性自身可能并不等同性行为。

    我们人类男女两性的性行为,毕竟是有身对身,身对心,心对心的心性层次的区别。
    其身对身的对应纯粹是属于人类动物性的本能行为,受控于本能的意志,追求感官上的欢愉刺激享受。
    其身对心的对应,一方是欲,另一方则是爱,一种不对称的性行为,一般上爱的哪一方多数会饱受失落的痛苦,因为这里头已牵涉人性的参与,来感受,觉知和评价性行为,我们的自由意志也会同时促使我们于这一个不对称的性行为上作出选择继续还是终止,再不然就是一味地奉献。
    其心对心的对应则纯粹是属于人类灵性的本性,能融合本能意志和自由意志,灵欲合一,最为神圣崇高的人类性行为。

    于这三个心性层次的性行为中,我们能时常进入心对心的两性性行为状况并不会太多,但是我们的心性却能自然地在潜意识中要我们不停地去追寻,乐此不疲。
    这个生心理的内在驱动力,常叫人们困惑不已。不过,女人会相当清醒意识到这个混淆状况,男人则多数等同视之,难以分辨个中状况,因为女人的心性倾向感性和灵性,较为着重爱和必要时才作出奉献,男人的心性倾向理性,较为着重欲和创造,很容易被诱惑。
    基于女人的奉献和男人的创造的天性使然,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因此不再是简单的动物性本能行为,两性的性行为都会有各自心性需求的满足,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内心意愿,另一方面也同时满足了对方的需求。

    我们因此可以从这个简单的本能性行为的过程中,看到几个心性过程的链接,基本上,可以说这一个个链接的过程是维系于一个人类至善的天性要求实现的感召中,也因而我们一直在这个感召中演绎了一个自我生命意义所存有的过程中的过程的个人人生景观。

    因此,“食色,性也”这句话的性,是一种能够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的本性,让我们能够演化成为各个心性的创造或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性行为而已。
    性行为只是性最为基本的一种体验,至为重要的一种,最为直接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

    性是一种崇高生命意志的行为,性的神圣绝对性体验确实是圆满,唯善的。但是,个中的唯善必须经由唯美或唯真的历练,始见其圆满。
    换句话说,有爱情催动的性行为是唯美而唯善,有感情的升华和奉献的参与的性行为是唯真而唯善的,这样唯美或唯真而唯善的性行为是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性自身和性行为混合的神圣性体验,这个中的性自身的灵性体验,令人向往不已,但是在感受上我们是比较错觉这是性行为的美好体验。 

    性是人类生命最根本的活力,这股生命的力量从远古至今一直贯穿我们的动物性,人性和灵性的心性层次,一直在引导我们人类实现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意义,这股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心性至善的感召力量,时时刻刻在要求我们去给予实现这个意义,也时时刻刻让我们通过自己心性的各个层次外化为种种的创造和创作,展现出一种心性至善的崇高境界的诠释,建立当今我们的人类文明,同时一直以内心的渴求方式来引导我们去开显出个人灵性体验的境界,以及开展出人类各个人性内涵的丰盛态势。
    每每个人会因为实现不了自己各个心性层次的各种创造或创作,其创造性的动力就会因而迂回反转成为内在的压抑,为了消解压抑,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把它转化为一种冲动,以发泄方式来进行性行为,男性(尤其是极度感性的艺术家/自我膨胀又欲望高昂的人)一般上会如此放纵自己,女性或会如此,但多数会选择灵性途径的纾解方式,消减压抑,也或者无从消解而身心俱伤。

    性自身的体验和性行为的体验可厘清,或许会有助于解除性迷思,消化超常刺激负面的影响,并可以协助我们在创作过程来到瓶颈时不会产生心性混淆,不会很自然地倾向以性行为来解放压抑,也不会无所意识地陷于性欲深渊,往低下心性层次沉沦,无法自拔。

    性始终是人类所有体验中极为奇妙而难于了解,神秘而难于言喻的体验。
    或许,本文是可稍微揭开性自身这个体验的神秘面纱吧。


星期日, 十月 28, 2012

食色,性也(上)


食色,性也(上)

   “食色,性也”这句话,如果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好色的生命内在驱动力与性的本能需求的相对互动所产生的性行为,我们已把人的生命意志和人生意义定位于一个人类的原始态势,我们因而相信这一种说法,人类的生命意义就会往低等层次生命态势发挥。
    现代人的超常刺激(注1—性泛滥—性迷思的各个行为的困境,多少都与“食色,性也”这句话的不同层次意涵的解读有关,同时因不同的解读而衍生一种更混淆的观点,并产生种种的行为,一路来一直在危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我们不得不重新探讨这个课题。

    “食色,性也”这句话,从人类生命本质来看,“食色”基本上是一种能够解读或有能力解读的本性,“性也”则是一种能够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的本性,“食色,性也”就是一种本性上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去解读一切所触及的外在事物,进而在内心作各种信息的交换和演绎的酝酿,最后展现成为内心渴求的创造性行为。
    因此,我们一直在发挥这个能力来进行种种的创造,基本上都是涵盖于一个身心灵的运作中,并在此运作中开展为一个身之所求和开显为一个心之所属的人生意义的诠释。
         
    基于我们都有各个不同人生意义的诠释(这只是一个过程中的过程的某种结果而已),因此并不容易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去深入探讨这个本质性的说法。
   这又如何能说个明白呢?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内在的身心灵运作谈开来。

    自然从来不会跳跃,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不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我们的确担当得起“万物之灵”的美誉,我们也应该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是如此的一个人。
    自然永远在运动,就对于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运动的意涵可以说是在创造,其最基本的创造性行为就是繁殖。我们人类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与其他生物不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性行为,与动物的固定交配期和性行为有区别,因为我们有一个三位一体的脑袋(注2)让我们有能力作选择,不过我们在选择时,我们还是有某种极限,我们没法破除“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限制,除非我们懂得超越。

    “万物之灵”也因此意味着我们是有能力了解这种极限,即使我们没法破除“自然从来不会跳跃”的限制,我们还是懂得超越,能够成为如此的一个人。
    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我们身体存有两个主要结构——身体和脑袋。
    我们各自拥有的脑袋,就像个别电脑的CPU,具备不同的解读软件的功能——能解读身体的DNA信息—解读外在的刺激,我们的身体就像电脑其他配件,让我们有条件把电脑所解读的信息展现成为各种各样的行为。
    其次,我们的生命还有心这个部分,心除了配合身体作开展或开显心性的同时,还能让我们觉知一切的过程,并改造工程或改善工程,心就像一个电脑的智能系统,有修护和提升的功能。
    心还有一个终极性的功能,超越自然的跳跃极限,与灵性链接,最终融合。
    至于这一切又如何运作,整体而言,我们生命的身心灵的运作,可以把人类的心性层次分为动物性层次,人性层次和灵性层次,展现出三个不同级别和混合级别的生命面貌。

   “食色,性也”基于此身心灵的运作状态来看,肯定地不是一种好色的生命内在驱动力与性的本能需求的相对互动所产生的性行为而已,该是一个我们人类生命整体意义的过程与其感召的说辞,一种相当高的智慧启示。(待续)
     
        
注1:超常刺激意指会激发原始本能的人造模仿物(比如性渲染与暗示、可爱的物品、美食、电视资讯与网上虚拟世界等)。超常刺激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得奖理论,由动物行为学家丁伯根与劳伦兹所提出。

2:三位一体的脑袋——我们拥有一个由爬虫类脑,哺乳类脑和人类皮层脑组成的脑袋,各个功能各异,又可协调互动,甚至于整体运作。


星期三, 十月 03, 2012

前半生与后半生


前半生与后半生

    当我们成家立业后,有汽车、房子,开始有钱有势,就在一切已渐入佳境,生活无忧无虑的时候,心中如果开始会介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并自我会要求一种评价:首要的,当然是家人和儿女对我们自身的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的评价,次之是社会对于我们的贡献的认同和评价,就在这当儿,我们是已来到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

    这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通常没有一个时间的界定。
    这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的临界点,也可能发生在一个很年轻的人身上,他可以一意孤行地放弃任何外在的欲望需求,只在意自身的心灵泰然自若。
    前半生可谓是属于身之所求的人生阶段;后半生则是心之所属的人生阶段。
    一般上世俗的眼光都会接受一个平衡的前半生与后半生,也可以说身心平衡就是一个人生常态的标准。 
  
    如果我们于这之前还没有感受过我们的身与心的存在,我们或许会相当困惑于自己这个临界点的内心变化。
    如果长久以来我们只会着重外在欲望的需求,有一天突然会心血来潮地开始想去做些善事,我们做了善事后,也会很介意人们的说辞,还有报章的宣传报道。
    当时我们可能很清楚自己的动机不是在行善,但是也可能不很清楚这是一种虚荣心的作祟,因为我们看不清这个动机的真正意涵,我们的这个举动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有一个至善的感召(心始终要与身合一,开显自我的灵性,实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意义),在催化生成这一个动机,并且催动我们进入后半生去作出种种表现。

    每当我们在医院看到一些老人家在孤独呆坐,若有所思,也似若无所思的神情,他们好像非常失落,都欠缺了一个生命的活力,这根本上不是因为病了,而是后半生的有所亏欠引发了一种深沉的内心失落。
    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宗教的信仰。(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情况可好得多)
    每当儿孙来探望他们的时候,如果儿孙与老人的感情是非常好,老人会于顷刻间,判若两人,一扫先前的低沉情绪和无力感。
    人老了,身体退化且多病,自然地自身的欲望需求会逐而减低,自身的内心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回响,要求自己审视这一生的心之所属,情归何处,让自己安心。就在这一刻,一个人最起码可要有作出一个母爱或父爱的奉献,再不然是一个社会认同的奉献,否则,这种有所亏欠的后半生,所导致内心无限的落寞,真的是难以言喻。
    人生的悲情,可以说都是我们一直忽略所谓的一个后半生的存在所引起。

    如果我们真的忽略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我们无从理解这个存在会一直审判我们一生的成功意义,以至即使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也会困扰于自己这一生的财富所带来的成功意义。   

    一般上,我们常见到的,非常平凡的父母,只要他们一生都在奉献自身的母爱和父爱,他们的孩子始终都会肯定他们这一生的成功意义——伟大。
    这些平凡的父母,一生心中有爱,就能活出不平凡。他们的身心都一直与灵性结合,实现自身生命的完整意义。爱的奉献确实是一个后半生的幸福的肯定力量,那可不是任何物质可以替代的。

    伟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们已在追求生活的理想的角色扮演,完善地献出各个爱的意义于扮演的工作中,如果又有仁爱和博爱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是万古长青的,他们都是懂得人生之道——后半生的存在意义要及早觉知和给予实现。

    前半生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物欲的追求,即使最后我们成功了,可以满足所有的欲望,这样的人生还是不够圆满。
    前半生基于不断的释放生命能量,自然就会要求更多的能量回馈,让生命吸纳,得到滋润,可是基于前半生多数的努力都会缺乏爱的参与,所以我们如果只会关注自己的前半生,忽略了后半生,最终我们会落得失落、寂寞且空虚。

    后半生是一个崇高愿景的构成,包含了灵性的感召,还有后天向善的感知,根本上就是一个个爱的奉献,在开显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
    后半生是生命能量的奉献与理想的创造,同时孕育了关注内在融合的力量。
    母爱、父爱于此意义上包含了生命先天的至善感召,至于一切人类的创作,或是各种无私的工作与贡献,都是另一方面生命后天的至善要求实现。
  
    我们一生都会努力去满足自己前半生的现实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察觉自己还有一个这样的后半生,不管前半生我们于外在的表现有多么成功,来到后半生时,可未必会是一个亮丽的人生景观。

    我们人生中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可作的轻重衡量和取舍,虽然每个人都会不一样,但是我们确实应该要及早懂得走进后半生,圆满幸福地走完一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