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四月 30, 2011

母亲裹的粽子

母亲节一个寄不出的思念


母亲裹的粽子
(本部落格中所有的图片都可点击放大来观赏)

五月的美
美在无限的感恩
母亲的美
美在无怨的付出

五月的粽子香
香在难以言喻的追思
香在不能替代的泪眼

曾经一个时候我刻意地
画了
留下
母亲裹的粽子

始终那是一幅画
始终那是我的片面心意
始终画不出母亲裹的粽子
都是感恩的不足
都是珍惜的不够

母亲裹的粽子
唯有祈求在梦中与母亲相遇
全心恳求忏悔
要求再给予一点品尝

五月的美
裹在母亲的粽子里
散发着母爱的伟大
尽在无限的怀念

                                 ----仅此追悼感恩
                                                                 

星期五, 四月 29, 2011

选择——人生的一个重要命题

                        选择——人生的一个重要命题
        如果人生是一个数学的命题,那就是一个关于“  ∞(无穷大)- 1 - 0  ” 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有无穷尽的演算和解答的方法,那就是选择

        每个人一生都有无尽数的选择,包括对自己的父母的选择。
        对于前者的选择,我们或许有意识、或许无意识在作选择;而对于后者的选择,却是无意识。
        我们与父母的情缘,是在这一世彼此之间有情的感召,是在这一世彼此之间有所生活的历练、有所感恩的觉知,从历练和觉知中诠释这个情缘的内涵,这就是命题中的  1 。
        我们的身体有历代父母的认知与纠结,也有当前父母的认知与纠结,这是我们每个人生命内涵的一部分心性信息,还有另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生命内涵的心性信息,或许可说前一部分就是身的生命信息,后一部分就是心的生命信息,身心就是我们一个整体的生命信息。这个身心一直在演绎我们的人生际遇,这是人生的戏码,人类的经验。这就是命题中的 ∞(无穷大)- 1 。

        当我们选择自己要拥有的人生时,并不意味我们懂得作选择,也不表示可以就此终生拥有。选择可以小到从每天一早,穿什么样的衣服的选择,就如每天衣食住行那么样的琐事的选择,也可以大到选择读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找怎样的结婚对象、生几个孩子,每个人都要在一生中作出很多很多的选择。这是我们都在作的选择,自然还包括本能的吃喝玩乐睡觉,而且小时候的吃喝玩乐睡觉的内容与选择,与大的时候、老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身心的互动,常叫我们作了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不过,有时只是身体,或有时只是心,个别叫我们作选择,还有,有时身体或心叫我们作选择时,会常起冲突,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的一生好像尽是在如此作选择,而且还要面对作出的选择的后果,品尝苦乐
。这就是命题中的 ∞(无穷大)- 1 的解答——我们可以作各种各样选择,有所求的是无穷
大的,而且还有很多很多的加加减减,乘乘除除,就是在得和失之间的增减,要求更多。

        选择,究竟是与我们生命有何意义呢?
        选择是一个个的轮回的表示,都是教人看清在选择后可給我们带来有关生命意义的启示
。同一种事,比如结婚,有人就如此简单地看待和选择,有人则否,有些人就如此简单地选择也可一生幸福,有些人千挑万选,始终找不到幸福;同一种事,有些人二十岁时就如此简单地看待和选择,三十岁则否。
        不管人们如何地作选择,不多不少都有觉得某些选择是正确,某些选择是错误的,但这一切的选择都是考验我们的智慧的增长,因为我们可以在种种的选择中真正看到自己的心的定位,心的不同定位足见智慧的增长。
        我们可以从一些话所说的——“姐儿谈心,娘儿谈金”、“男少当自强,男老当好样”
,清楚地看到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的选择样板和心的定位,都是智慧增长的考量,也包含了身心需求的规划性选择。

        我们也不妨听一听一些有哲理的话——
人可以只是为了生活而活;
人也可以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活;
人再可以的话可为了生活的理想而活;
人终极可以的话肯定可为了心的自由而活
这句话涵盖了“  ∞(无穷大)- 1 - 0  ” 。

        人可以只是为了生活而活——
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这是个人生的积极意义的心态与选择;但在平安盛世的日子里,这可是人们生活品质取向出了问题,心被身体捆绑了,心灵空虚的反映。
        人也可以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活——
这是在平安盛世的日子里,人们积极生活的取向,所以现代进步国家的人都讲究物质的诸多需求,选择的东西讲究越来越好,当取向走极端时,心灵的能量会逐而被掏空而开始感受空虚了。
        人再可以的话可为了生活的理想而活——
不管是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抑或在平安盛世的日子里,都是会有一些人作如此的选择,他们选择当人类的贵族。他们是富贵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他们也是能亲近他们的人的贵人。他们或许是宗教司,出家师父,济世为怀的医生,奉献教育的老师,义工,作慈善的有情人........他们个人的力量,即使是微不足道,都是尊贵人性延续的火种,每天在为活在苦难中的人,发出一丝光和热,展现生命的光明,启示明天会美好。这是人类生命内涵高尚品质的选择样板,人类高度文明的希望。这是1 - 0 的选择模范。这些人之后的选择就是另一个高境界的提升:人终极可以的话肯定可为了心的自由而活。
        人终极可以的话肯定可为了心的自由而活——
这是 1 → 0 的选择,一种人性净化的选择。就如居里夫人,当年她研发的镭,其价值可是当时的一百万,她的丈夫询问如何处理它。她说她不是为了金钱而科学,她为了科学而科学,结果她把自己研发的镭捐给自己的国家。当时美国人深受感动,就认捐了一百万给她继续作研究。这是一个追求 1 → 0 的选择的典范和令人感动的事实——延续尊贵人性的火种存在,薪火永远会流传下去。这一个尊贵的人性,连与她同时代的爱因斯坦也在后来悼念她的文章中大为称赞。一般上,作这种选择的人,已能体验到灵性的存在,可感受到灵性的能量,在终极的某一时刻,是可感受自己与宇宙万物同体同在。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选择什么,是每个人对自己一生人品塑造的要求并给予实现,也可能是一个人因某人,或众人对自己一生人品塑造的要求并给予实现。
        简单地说,选择就是我们一生需求的取向与决定,不管选择会给予我们什么苦痛,我们都要去面对它,从中发掘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并非从享乐中得来的,我们来这人世间走一遭的目的也并非只是为了享福。
        我认为人生的确是一个数学的命题,那就是一个关于“  ∞(无穷大)- 1 - 0  ” 的命题。
        选择就是这个命题的演算和解答的方法。以下是我们可看到的人生的选择模式,也是
“  ∞(无穷大)- 1 - 0  ” 的命题的答案:
 
 ∞    --
身心的需求与选择
             人类的经验
需求走极端,灵性的力量减弱
为了生活而活
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活
贪婪←有所求,有情有欲
1
(身/心)
--    0
心灵的需求与选择
灵性的体验
高尚需求,灵性的力量增强
为了生活的理想而活
为了心的自由而活
无所求,有情→慈悲
                                


谨此为文,供作参考。

我们是只具有人类经验的心灵生命,不是具有心灵经验的人类生命,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具有心灵经验的人类生命。

星期四, 四月 21, 2011

乖,听话

                                    乖,听话
        曾经一个年代的妈妈,都爱说:“乖,听话。”那时候多数的孩子或多或少就会听话,不必费尽口舌。甚至于妈妈的一滴眼泪都可叫顽石点头。
        曾经一个年代的妈妈,再说:“乖,听话。”那时候多数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在讨价还价后才听话。妈妈可要懂得出某个价码。但是孩子的一滴眼泪可叫妈妈乱了价码。
        曾经一个年代的妈妈,已开始少说:“乖,听话。”那时候的孩子一天当中可见到妈妈是有“订期”的。妈妈没空。妈妈和孩子已少看到彼此的眼泪,孩子的幼年留下太多的空白


       “乖,听话。”
        听到这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有多重要?
        对孩子说这句话,有非常必要吗?
        某一个年代,每个人幼年的成长日子,妈妈对孩子听这一句话的要求,是一种对孩子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孩子赞赏的期盼,更贴切地可说是一种要求心性成长的教育。当妈妈说了这句话,妈妈眼神中的情感,是喜是怒,是忧是欢,都在触动孩子的心,让孩子心想:我怎么啦?妈妈怎么啦?及长,孩子都会感受到妈妈的心和爱,最后多么的不听话,还是要听话


        曾几何时,妈妈要求孩子听话,是一种有价码式的奖励用于对孩子行为的肯定,孩子看到是妈妈眼中充满无限的殷勤,回复的是接受,还是否决,还得看那天孩子的情绪。孩子眼中的情感,是喜是怒,是忧是欢,都在触动妈妈的心,让妈妈心想:我怎么啦?孩子怎么啦
?及长,孩子越来越难感受到妈妈的心和爱,最后多么的听话,都会开始考虑听话的必要。
可怜的妈妈还要反过来听孩子的话。

        要孩子听话,其先决条件是一个用心说,一个用心听。用上心的话,是充满爱,富有感染力,可抓住听者的心,是一个讲究“心”的教育,不是一个讲究“金”的教育。这就是不同年代妈妈的不同方式的教育。
        心性的成长教育需要感性和爱,并不需要理性的设计的参与。
        曾几何时,妈妈开始如此理性的设计来教育孩子?
        曾几何时,孩子开始如此理性的判断教育?

        “乖,听话。”,一种天生的,妈妈可给予孩子的教育,并不需要教育学家的参与,曾几何时,教人怎么这样善忘?教人怎么这样忘了自己的天性?更教人开始少说了?

        “乖,听话。”是以心打开心的教育,不妨对胎儿,婴儿和小孩多说,爱可要用上心来串,爱可简单到如此来表达和沟通,孩子会感受到,除了听到这句话,还能在妈妈的眼神中看到妈妈的爱,不管妈妈当时是喜是怒,是忧是欢,都在触动孩子的心。

        现代人太需要心来扶持自己的一生,还需要心与心的互相扶持。
        曾经一个年代的妈妈都很自然地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人类好像对好的东西都会善忘,或者是喜新厌旧,或者是看不清好的东西——心,是永恒的美好,它不是时代越进步就可否定它,它不是知识越高就可轻视它,新时代的妈妈是可向旧时代的妈妈学习——如何用“心”来教育孩子。
  

星期一, 四月 18, 2011

中国人会落后吗?(修改篇)

       中国人会落后吗

    这个问题的论点常以中国的文化思想对比西方世界的文化思想作比较而下结论
,其实,这是不能相比的。
    为什么呢?

    简单地说:中国的文化思想素来倾向右脑思维,已能从感性中发展到感性的理性,又有一个中道思想的护持;西方世界的文化思想是倾向左脑思维,从感性中发展到理性,有一套严谨的逻辑思维。

    冯友兰哲学大师曾说:中国人的生活环境有山有水,易于获取丰富的资源;西方人的生活靠海洋,资源难得,且有危险。
    因此中国人在和平的生活中经常有所感悟,和谐的心灵会产生天人合一的哲学
;而西方人则需要多思考如何解除危难,结果思考出各种应对客观环境所产生的问题的逻辑方法。

    中国人会落后吗?
    如果不作此相比,可见中国人并不会落后。
    但是,世界大环境逼人,当今谁的科技落后于人,就是等于落后。这是多数人的见解,从五四运动至今,就是这个论调。
    不这样想可以吗?
    绝对可以的。

    爱因斯坦曾说,他对于中国人的科技发展的极度盛衰,有两个惊奇:一是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可显示中国人已拥有早期人类高度的文明,那时全世界都远远落在中国后头。二是中国人后来科技的落后,并不是中国人思想落后了,不能延续科技的发展,而是中国人的思想家已感悟到一个比科学更高度的人类文明。这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话从何说起,我们回到先前说的“中国的文化思想素来倾向右脑思维,已能从感性中发展到感性的理性,又有一个中道思想的护持”来思考:
感性思维是形象的,理性思维是抽象的,中道思想是在两者之间起平衡作用时可达致和谐的思维,而“从感性中发展到感性的理性”就是形象中有抽象,“还有一个中道思想的护持”就是形象中有抽象最后又出现意象性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意象可从欣赏中国人的美术创作中体会到。中国文化思想是世界少数存有和谐性基调的文明思想  

    如果这个世界是和谐的,那不是一种人类追求的最终极的幸福吗?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有理性,有理性就有对错,有争端;有理性思维就有科学的产生,科学本身不会妨害人类与地球,但是当这二者前后达成一致
,又缺乏中道思想的平衡的后果,难免会不和谐。西方国家的理性思维和科技带动世界的进步,同时促成某种祸端。其管理制度美其名民主,败坏时则非理性,非理性的破坏程度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其思想存有鲜明的对立面。西方文化思想讲究理性思维,当理性思维没有和谐性,其对立面再演化成为走极端时,就会演变成没理性,会快速倾向毁灭,罗马帝国的崛起和灭亡,就是一个例证。

    反观中国人的感性已进入理性,其感性已有和谐性的基调,以此基础再来讲究理性,在讲究理性时要讲究对错和竞争,中国人又有中道思想作平衡,其大同世界的理想是可预见的。

    中国人始终可在这个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中走在前头,为人类谋求幸福作出贡献,中国人可没落后!

    中国人要如此坚信。
    每个中国人都要持有这一个信念,还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民族长久拥有的高尚理念,先与世界沟通,而后感动世界。

    中国人未来应该前进的步伐,应是再坚持“已能从感性中发展到感性的理性,又有一个中道思想的护持”,再发展理性的深阔度和理性的感性,为世界的理性思维走向极端的当儿,开拓另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度境界。

    中国人也要知道孔子一直以来在为达致人性成长的圆满作了很多良好示范,宣扬适用的规范行为准则。在1988年,76位诺贝尔得奖人在巴黎讨论世界危机课题时,皆认同回去东方找孔子以协助解决问题。

    中国人也要知道老子则为人性的成长达致圆满的境界作了很多描述,感性之余是有超理性的思维可探讨的。对于一些拥有高度理性层次的西方人,和一些相信上帝存在的西方科学家,如果他们一有机会接触老子,了解老子的道,有所感悟,是能体会老子说的境界。
   
    因此,中国人应该把孔子和老子等人的思想系统化,以及归纳各类古书关于生命内涵的精辟见解成为一个理论,同时可从人的身心灵整合的过程寻求个中的规律
,作为系统化的基础和探讨的方向。
    这话怎样说呢?

    人的身心灵,不管是何种人,都是一样的,特别在心灵至美至真至善的那个层次。只是人们的身心常被动于环境,又因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心性被切割分化的身心状况因人而异,人们的心态会因此不一样,就会各说各的
    中国人本于先贤的思想高度,即使对先贤的思想能有所感悟,也难以理性地解析,因此是经不起西方逻辑思维的批评和冲击,所以中国人会自哀自怨,看不到自己可延续发展的文化思想可预见更高的人类文明前景:

混沌
感性感性的理性理性
   - 理性理性的感性超感性
      - 超感性超理性
        - 道、佛性、神性,身心灵圆满,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可思议的境界——一个超越人类目前认知的时空理论的境界,一种超人类的全息性思维,可概括地说人类目前的一切思维是平面的,而未来的新思维是立体的,其立体性质的基础是建立在这个宇宙中所有物体的本质产生的共振效应,进而促成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本质性联系和恒常整体性的运动,这个运动应该是超越光速,所以目前的科学不能解释,也因此只有超高心智的先贤的感悟,还不能有科学的理解,那是超理性的科学)。
 ——这是我的个人解读和大胆的假设

    从这概括性思维的形态和发展过程简略地来看,中国人文明发展的根基和层次比西方扎实,但在中国人跨越西方的理性思维时,就有困扰了,中国人不可能回到感性的理性中自我陶醉,又似乎缺乏信心掌握理性,进而跨进理性的感性。但是这是一个必然要走过的历程,世界需要理性中有感性,因为西方的理性思维已显见解决不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说不清最前沿科学的问题,还有现代西方人的人文精神也面临一个有临界点的困扰,社会病态丛生了。 

    中国人可要认清这个人类文明进展的大趋势,并可作出对应:
    中国先贤几千年来超感性的思维,思维层次太高了。从感性的理性超感性,间中留下的空白——理性- 理性的感性——是这一代中国人要填补的,这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

    人们或有如此的感悟:
    人在理性中一有感性,就有感动,有了感动,就能感受到内心冲突需要道德的审查和调控,中道思想这时就容易被接纳吸收,如此一番内心的历练,将促成道德的实践,从凡夫层次提升到智者层次,这种意识长期的实践后自然会变成潜意识,人的本能意志会渐变自由意志,人们就容易渐入和谐性的实践和感受了,再产生内心深处的感动。这就是人文精神产生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扎实性的人文精神,有感性,理性和悟性在和谐中融会——所谓天人合一的领悟与实践,这对比于西方人的人文精神,他们是有所欠缺。

    现今人们讲究理性,少了理性的感性,又唾弃感性的理性,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动的现代人已越来越少。现今人们崇尚自我、个人权利、自由、竞争、自我膨胀之余又自私,世界那会有和平?这是崇尚西方思想走入理性的狂妄所促成的,中国人可要看到这个心性的盲点,也要厘清这个盲点,让世界看到中国更高层次的文明发展的前景,如果再兜兜转转于西方思想的角力中,是不明智且是危险的,自己的根可要自己扎实,并不是自己挖掉啊!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有心人都一直在关注和平,为关注和平的哲学思想寻找更好的出路之际,中国人如能延续发展自己的文化思想,去探讨和发展上述可预见更高的人类文明前景,中国人要为世界的和平找到这个出路,为全人类谋求幸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国人要认清这个可能性,并诉知于世界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别再矮化自己了!中国人并不落后。


更多阅读:http://www.unicornbbs.cn/dispbbs.asp?BoardID=19&ID=17280 关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星期二, 四月 12, 2011

得"心"应手

 应手

    得心应手,其字面意思,只要查成语词典,都有解释。
    这个字眼上,我尝试以这篇文章与大家谈谈我有所感悟的看法。

    当你在吃东西时,是身体经过头脑告诉我们要吃东西,心就是这样想,这个心想,是身体和头脑要心怎么想,可不是心真正在这么想。

    当你在做事时,一时想喝水,一时想上厕所,心可没放在做事上,只是脑子里的一个想法——不是很想做事,在作怪,心跟着是这么地想了,但是这只是脑子里一个固有的想法在作怪,并不是心在这样地想。

    当你在做事时,突然想到某人骂你,心里可就生气了,接着这个想法就让你胡思乱想,这个心里的想法
,也不是心在想。

    当你在做事时,很投入地在做,忘了时间,忘了周遭一切,忘了身体的种种干扰,忘了所有的杂念,一口气就把事情做完了,心中感受蛮好的,就是说不出怎样的好,而且还惊奇怎么刚才的时间过得特别快似的

    这样的体验,就是你的心真正在想,心已反过来在控制你的身体和头脑做事。

    这就是心与你在一起了,也可说是你用上心了。

    每每我们不能把事情做好,就是不能用上心来做。
    凡事一能用上心来做,我们还可以一方面专注地做事、读书、思考,还可以以心静观四周的事物,如电视的声音、谈话等,心完全不受干扰,可以继续做事,而且做得又快又好。
    人的灵感、潜能往往都是在这种状况下出现。
    了,当然就可应手。

    ,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身体的需求和躁动每一时刻都在鼓动我们做一些事,头脑的想法也每一时刻乘机促成心中的想法,心常被身体捆绑而不自觉,即使心有自觉了,也难以控制身体和脑对做着的事的干涉,而且越想法控制,身体和脑就越躁动,这个情况在练气功、书法、太极拳、静坐等活动时特别明显可感觉到。

    要得,可以尝试静观身体和脑的躁动,先安下心这么想:
        在一分钟内不能得,也别紧张,就用三分钟,
        十分钟........一天做不到,就一星期或更长的时间
        来练习,总之就是不急,还要放松地坚持这样的想和
        练习,最终心想会事成。


    当我们能觉知心的存在,且学会用上心去生活,去做事,是蛮开心
,因为心已不再被身体捆绑,解放了。
    这就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开心,真正的活出自己了。

    心一开了,我们确实能感受到自己的心就是永远都那么的可爱,可贵。整个人会感觉年轻起来,做事越有干劲和充满活力。   
 

      
    一个人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心,用不上自己的心,心开不了,就会一直去寻觅和渴望一些大家都认为可爱又可贵的东西,就如爱情、金钱、地位……兜兜转转了一世人,在得到和失去之中苦恼哀怨,或在得到时又怕失去,抑或在失去的当儿懊悔当初没珍惜,最终还是落得悔恨人生的苦短无常。

    爱情、金钱、地位等等的寻觅和渴望,的确是人生的必要,但是人生还有我们一直在潜意识中寻觅和渴望的东西,偏偏就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内心真正寻觅和渴望的东西是有一个,它就是那样永恒地与我们在一起,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可爱又可贵的东西——心。

    可惜的是心常被身体捆绑了,使我们不自觉心的存在。
    在自我,自由(放任的),解放的内心杂声的喧嚣下,我们更看不到心的存在;在理性的思考批判下,心更是不存在。
    因此,心常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感到失落,来暗示它被捆绑,让我们去反思这一切,可是这个反思太难了,因为是身心灵结合体的全息性信息的反映——一个同时具备形象,抽象和意象的整体思维的信息,是一个永远运动但又不似运动的形态,是一个立体性思维,而且还有一个万物共生性网络协调运作
    心,不是这一代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可以解释的。
    由于哲学,心理学和科学是逻辑思维,它只是心的整合性思维——感性,理性和悟性——在于理性的那一个部分,所以心并不存在这些学问中。

    ,或许是哲学,心理学和科学该打开的一个新格局的研究范畴,一种超高心智的分化和还原
——整个人类心智由原始时代至现代作整合性的探讨,让每一个人能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让人类的心智分化分割后再整合回归一个圆满,不然,人们还是会活在心性被切割的苦痛中,不知不觉地以另类的方式来暂时带领我们走出苦痛,但是苦痛却始终没完没了。

    得了,自然就能应手为自己打造更光明的未来。

    我相信在这世间的伟人,都是已经得了的人,可惜他们的感悟常被他们的成就的光芒掩盖了,我们认同他们的成就,看到了他们的光芒,却看不到他们感悟的真正内涵,因为我们开不了心。当我们开了心就能看到了,那时我们的心就可以与他们的心对位,吸收我们要的智慧,补充我们欠缺的精神能量。

    得了,自然就能领会伟人的感悟,自然自己就会慢慢有所感悟,开悟。
    或许有一天,当众人都能感悟时,人类的新文明的时代——一个可解除现代各种危机的美好时代——就即将来到。
        
    了,自然就可应手建设这个新文明的时代。


失落

                          失落
        失落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一个人能时常肯定自己,或时常否定自己,他可不算会失落。肯定自己的人,心态积极,观点不含糊,否定自己的人,就恰恰相反。
        失落常常出现在肯定和否定之间,失落的人最患得患失,想法极为矛盾,而自己却没有察觉,也或有察觉,但是,始终拿自己没办法,走出这样的心态困境。

        失落经常会在几种生活事态看到:仰慕某人却还没成功与人谈恋爱、有某些成就却还没有得到认同、新的创作心态还未完全出现.......
        简而言之,旧的想法将变成新的想法的过度时期,最叫人失落。

        会失落,是件好事,如果失落是因关于积极的、向善的和向上的事态,个人常在走过失落后令人刮目相看,甚至于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亮丽感觉。
        不过,走不过来时,却是极端折磨人,心中的苦,旁人难以想象和明白,而且自己还会引发好多累人累己的事。失落的人,情绪会波动,行为躁动;或会沉默寡言,情绪郁闷,脾气也不好。
        不过,对于一些有心智修养的人,失落是一个更高境界的酝酿期心态,个人能觉察自己的心态变动,还可蛮享受地在观察自己的心在圆满中逐渐成长。

        失落了,别心慌,别太介意得失,别尝试任何感官刺激的活动,或可从事一些怡情养性的活动、运动、与好友发发闷气,都可纾解心中的郁结。

星期一, 四月 11, 2011

心的意象间

心的意象间
万千皆虚幻   意象存心间


云海浮山间   虚幻蕴万千


看似山非山   意犹平中安 


寻觅何所住 何不心上装


这些作品属于本人创作,请勿作任何商业用途转载。

感性的理性——华人思维上的模糊地带?

感性的理性——华人思维上的模糊地带?

    华人文化思想基本上都有一种特性的思维:感性的理性。这个特性在中国的文字和绘画中可看到。

    每每我们在阅读谚语和成语时,在理解后又能与现实生活作印证,都会觉得这些谚语和成语中蕴含着一些心理学,哲理或生活道理,但是这些谚语和成语始终不能成为哲学和心理学,不能成为理性的论述,而它又不是感性的描述,它可说是生活中的智慧,以文字来作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在感性中存有理性。

    当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似是因为画中存有形象,不似是因为其形象的线条,墨韵,具有独特的意涵,不是完全的具象,但是还是可看出是画什么,这种意境的感觉就是意象性的
。感性是有形象,理性是抽象的,意象介于这两者之间,可说是感性中包含了理性。

    感性的理性的思维有强大的平衡性和包容性,所以任何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始终无法同化中国文化,反而被中国文化吸纳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如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而今没落于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

    当今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维文化经常令弱小的感性心态无所适从的社会问题,常令一些国家的有识之士深引为戒,并采取一些方法减低其影响力,这个局面对于华人,尤其是有受华文教育的华人,并不会产生本质上变化的影响,因为华人这种感性的理性的思维力量足以抗拒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维的冲击。

   华人这种感性的理性的思维与心态,常常游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要感性时可以感性,要理性时可以理性,可容易地作中庸的定位,作中道思想的建设,不会走极端

   一般上,理性的人说这是模糊和软弱的心性,要不得;感性的人面对它,感觉还好,但可不会服从它。总之,它在当今的科技时代,不受用,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思维。

    可是,西方的思想家如李约瑟,罗素等人,他们并不断言这是模糊和软弱的心性,他们可看到这里头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理性可说明,也不是感性可描绘的。因为博大,我们看不到其全面性,看不透其全息性,这是常人无法知觉的;因为精深,我们无法深入其境界,也无法纵横于这个感性兼容理性的境界。因此,当我们看回自己的心态,真的说不上一个究竟;我们欲摆脱它,也无从做起;我们或想以此作深入理性的思考
,一定饱尝苦痛,但是如果我们想到处为家,我们都可适应,毕竟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就是一个印证,我们这个强大和坚韧的生命力,何尝不是来自感性兼容理性的思维的弹性力度。

    感性的理性的思维境界,是可以从中国画和书法的创造与欣赏的心境来解读。

    书法的创作,书法家爱套一些隔着靴子搔不到痒的说法,让人摸不到边际,难以揣摩到真正的含义。比如,字写得自然就是好字、一气呵成、行气等等,这种感性中又似有理性的说辞,简单地说就是写字时能以一个念头(能写出好字),一笔一划写完一个字,一幅字,写来自在,没有一丝牵强的感觉,心念完全没有一丝困扰,这个状况就是自然,一气呵成,行气了。往往书法家创作时并不是时常可以如此得心应手,也不会有第二次同样的创作体验,所以当年王羲之写了兰亭序之后,曾想再来一次如此的创作,皆没有成功
,是一例证。

   中国画的创作,也如此讲究用气,用笔和用心,只要作画当儿,心中有一丝犹豫,便有败笔,形成一幅画的瑕疵。胸有成竹,的确就是感性的理性的创作心路。

   这种创作的心路历程是有规律可寻,就在于一个感觉,一个理解和一个想下笔的冲动,感性结合理性加上一股热情,一挥而就的整个过程中。

    至于欣赏字画,只要稍微有点审美观,即使说不上去如何懂得欣赏,也会有一种感觉——心境平和,自在,感觉上蛮好的,且容易进入宁静的精神状况。感觉有了,要如何说出来,可要有某种艺术的修养,才能说得上一个所以然。简言之,感觉到的是感性,说出所以然的是理性,整体来说就是感性中有理性。

   其实,以这样的解读来粗略解释感性的理性的思维,还是无法说出个中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但是最起码我觉得这样的解读是比较方便的解释,或者说是对这个课题作稍微理性的探讨。

    感性的理性,伴随华人多少个世代,并不会因几千年的时间磨灭了我们的神经触觉,只要我们有受过华文传统教育,都会有知觉自己是可以很东方,或很西方地去看待事物,至于心态年轻又没有文化思想包袱的人,是更有活力地可向东方或向西方的思想作进一步的思考,或许可摸到了感性的理性的粗略轮廓,看清一点滴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或许我们也会看到感性的理性的未来方向可作的探讨,最终能思考出一个理性的感性的理论的可能性,为人类的文明注入一股清流。



星期日, 四月 10, 2011

有一种力量叫震撼

                                               有一种力量叫震撼
    我曾问过一个喜欢现场看演唱会的朋友,有关看光碟和现场的演唱会的差别。他说看现场的那种感受,在看光碟时是完全没有的。
    我也曾问过一个喜欢现场看足球赛的朋友,有关看现场与电视的足球赛的差别。他说看现场的那种感受,在看电视时是完全没有的。

    这种感受,我姑且说是震撼——一种可以撼动心灵的力量,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热情交流所激发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喜欢寻找这种感受的人,都是因为这种震撼而产生的精神境界,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获得的,但在这一刻是可轻易感受到的。

    表演者最投入的心态,类似心理学家说的高峰体验,此时会带动存有仰慕心态的观众心性,与观众产生了共鸣,产生绝对感性的流动与交流,同时促成身心的洗涤和心灵的净化,或有刹那间的灵性体验,感受上特别好。
    我的朋友或许是因此而喜欢这样的体验的享受。

    当我们的生活如果真的太烦闷了,或者真的是忙到心眼也盲了,不妨来个震撼,发动心灵的精微触觉,感知自己存有的强大精神力量,感受自己身心灵整合的某种灵性体验,来个身心的洗涤,好处是意想不到的。

    除了演唱会,足球赛,毕竟还有更多的活动都能带来震撼,不妨试一试,但是绝对不是喝酒、吸毒、赌博、滥交等令人心性糜烂,人性沉沦的活动。
    看演唱会,足球赛可产生的震撼是动态性质的,而看书、看画、读帖、欣赏艺术作品等活动,可说是静态性质的震撼,感受上也蛮特别的。

    震撼除了有个人性质的,也有群众性质的。

    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何尝不是给予全世界的华人带来难以言喻的震撼?这个震撼激励大家找回失去已久的自信——奋发图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人形象。
    中国的地震触动人心的悲情,难道不是感天动地的震撼?引发众人的真情救人救灾救难的举动。
    震撼是一种群众在集体性的发散,收敛与整合的身心交流中,产生灵性的凝聚性力量,能调度人们不平衡的身心状况,能升华情感,奋发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震撼,它的确能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内心的种种层面,或许是某种无根又无助的感受、某种无心又失落的感觉、某种无情又冷酷的心态。如果能来个震撼,它是可以协助我们确立个人生命重心的定位,活出个人生命的意义。

星期三, 四月 06, 2011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故事,只要在网上搜寻,很容易找到。这些故事精短有趣,且富有哲理。今摘一个与大家谈谈。
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波)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
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
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
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
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
佛印听后默然不语。
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
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这个故事说明人的心放在什么东西上,就有那个东西的看法。                          如所谓的一句话:人心看人,人人是人;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因此,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
这个故事还说明一点:苏东波、佛印和苏小妹的心还有境界上的不同。苏东波的心是有对立的,还有自我在作祟;佛印的心已超越对立,不再自我作祟。而苏小妹的心处于智生静观中
,往上看,她能看到佛印的心,往下看,她可看到苏东波的心。她的心能看清自我的作祟。
我们每一天的心又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能分辨自己的心在各个情况下就是苏东波,或佛印,或苏小妹,愚痴就会减少,智慧就会逐日增长。
                                        

星期日, 四月 03, 2011

狂妄的理性

理性的狂妄——精神状况的被切割


        一个蛋糕不管被切成多少块,我们都知道每一块蛋糕只是蛋糕的一部分,但是每一部分还是蛋糕。

       我们不是蛋糕,不可能被切割成几块,不然,就是死人一个。
       在肉体上,我们不能被切割,可是,在精神上,我们已被切割了。
       这个被切割的精神面貌,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与过去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实质上,所谓的现代人的我们,从身心灵完整的生命形态来审视,我们似乎不像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活在这个时代,从生到死,精神一直饱受切割,这个切割的情况是比人类任何时代的人来得激烈。

       我们这个被切割的精神状况,已促成我们的心态不完整,也可说我们只用局部的精神来面对生活。我们这个局部的精神状态,即理性压制感性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人的崇高心性——感性和理性的圆融互动而产生的自由意志——也因此被动于肉体的本能意志,所以我们比较倾向追求肉体的需求和流放到低俗的生活品质层面,而物质需求的满足似乎就是这一代人一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的自由意志常处于被本能意志压制的局面。

       人类被切割的精神状况,可在人类的文明史的发展中看到。

       人类的文明,从最初的文明始于艺术,依次是宗教、哲学,再由哲学分化发展到科学,从中我们也可看到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各自叫嚣,各自在不同的时代盘踞主要的人生舞台。

       就在当今这一个时代,人类因为有科学,而科学产生的科技又能促成这个时代的进步,科学就以这股硬实力极度震荡我们的精神,其发明的物质的硬实力根本上超越了精神中其他的实力,进而科学自认自己可以超越自然,因此我们毫不怀疑地认为自己已来到一个可超越上帝的时代,就从这一刻开始,因为科学的强大,就是等于理性思维的强大,人类的精神因而实实在在被切割了,理性简直就是人类精神的全部。因此,理性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开始狂妄。

       当理性一出现狂妄,可以见到的景观就是:你要照着我讲的来做,否则准让你自讨苦吃。怎样做,自有一套理性的设计和安排方式,不可过问,照着做,自会给你一点甜头吃。
理性的狂妄,唑唑逼人,志在必得,不管他人感受与苦痛。相信理性的狂妄的人,因为他只能片面认识自己,因而也看不清苦了他人,害了人,最后自己会品尝最苦的后果。

       在当今世界,当理性以科学和逻辑向感性和悟性叫嚣时,一方面感性无力给予适当的回应,却反而反过来服务于理性,如影视传播和艺术设计,竟然也会变成一种为理性站台宣传的软实力,帮理性叫卖它的狂妄;另一方面,理性也压制了悟性,并以迷信这顶帽子为悟性扣上,人们也因此质疑宗教的终极价值观,我们因而缺乏信心追求心灵的真善美,心性不能往上提升,而往下发展,一方面倾向追求肉体需求的满足来暂时填补心灵的空虚,另一方面就以物质需求的满足来实现理性对虚荣的渴望。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因理性的狂妄和坐大,足以扭曲其他心性的景观。

       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都是过度相信科学,崇尚理性思维,忽略了艺术、宗教和哲学的人文精神,结果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诠释,除了每个人自个儿的某种人生意义,多数人始终无法超越自私和冷酷,因而也无法找到更崇高的人生意义,人们的心态就像矗立于每一个大城市的一栋栋高楼,心灵就像混凝土化那般冷漠僵硬,从个人到集体的心态,只有冷酷的美丽。但是人们还洋洋得意地说:这就是当代人类踏入最鼎盛的文明时代的明证。可是这只是物质文明鼎盛而已。

       人们无知无觉地喜欢城市的生活,颂赞个人的理性成就,已反映了人们喜欢理性夹杂着冷酷的典型心态。

       当我们离开自然越远,越不了解自然,当理性也越来越不自然,就越来越狂妄。

       倾向自然的理性令我们自在,倾向不自然的理性让我们狂妄。理性的狂妄一直以来都在放大自我,让自我不能顾虑和关注何谓和谐的生命内涵,人一忙起来跟着心眼也“盲”了。

       理性因狂妄产生的集体性强大压力,对于稍微有点感性的人们,当他们活在这样的生活空间,也扎实不了自己的人文感情,反而备受理性的狂妄冲击而畸形地流放至低于审美的层次,如果因而促成色情泛滥了,大家就自我安慰是解放,如果因而消化不了这种压力而放纵自己的感官刺激,大家美其名是松弛。

       理性的狂妄,感性的失落,人文精神也无理想可言,人们的心灵愈发空虚了,失落也罢,堕落也罢,终归是无奈,难以言喻的悲哀。

       可怜的是我们冠以现代人的荣誉,洋洋得意之余,却没有看到我们在整个人类心智成长过程上却有倒退回到人类心智的小孩状况。

       可悲的是我们冠以现代人的荣誉,因拥有科学和科技的运用能力而骄傲之际,却没有看到最后我们并没有成为科技的主人,人们反而被科技征服了,同时扭曲自己的精神面貌,无法维护崇高人性的尊严。

       当今科技诱发的问题,都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是人们都乐于消费来换取所谓舒适的物质生活享受,不过这一切都与科技无关,实际上,是我们已不具备一个完整的心智来审视和检讨错误定位理性的伟大,也因此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制衡理性变得狂妄的强大力量。

       当理性开始狂妄时,人们还时尚地说:活在这样的世界要活得精彩,可要懂得各种游戏规则,更好的是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人。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生活圈子或职场圈子,都有一套游戏规则,有时因不光彩而制定了潜规则。

       正如搞经济的人,赢不了整个世界之余,危害大众之际,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就是这个又那个的规则,谁不认同可以不必参与一起玩。
       还有娱乐圈的生态状况,何尝没有一套潜规矩?
       这一切都是理性狂妄的人们始终看不清这种游戏的破坏性后果,当自己活得极端失败的同时还以为自己能赢上整个世界。最后,还要周遭的人与他一起品尝苦果。

       现代人自己设定了这样的生活怪圈,一方面以物质的消费和享受来肯定自己的成就,另一方面却在精神上失落了,人们因此无奈地随波逐流,不止是可怜,还相当的可悲。

       最终,理性的狂妄会否加剧精神状况上的切割,会否让人类落到最悲惨的地步,或许是活死人一个?或许是的,因为活着的是身体,死的是精神。

       因理性的狂妄而开始失落的现代人,唯有把理性的伟大重新定位于完整身心灵的基础上作出全面性的思考,结合人文精神的理想,反思出一个能兼容理性,感性和悟性的全息性思想,还原人类一个崭新、更完整的生命思想和意义的内涵,才能寻回失落已久的幸福和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理性的狂妄需要省思,重新调控,作出另一个新的定位。

星期六, 四月 02, 2011

点线面——形色的局部抽离

点线面——形色的局部抽离


黑白相间,多少的灰。
大小相处,无尽的争。
那是欲望。
灰可以成为红、绿......
花花绿绿渲染出希望和失望。


水浮动的这个世界
尽是倒影
人摇晃的这个现实
尽是舞影
人与水
浮动与摇晃
虚幻即人间


万绪
飞不入缥缈山林间
竟落儿家屋脊处
人心所向
是自然
还是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