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三月 25, 2011

迷与觉

                                             迷与觉——牵绊人一生

    一念迷,当下心闭,心与尘世混。
    一念觉,当下心开,心与天地通。
    一迷心闭,心中有的是人类经验;一觉心开,心中有的是灵性体验。
    人生的过程都在迷与觉中,上下起伏,有得失,有苦有乐。

    人若有道世间好,那是因为他在迷中有觉,超越了身心状态,超越了自我,能认清世间各种不同的苦闷心态,都是由于本能需求高,心被身体捆绑,自我便往低层次的心性的角色扮演所造成的。

    人不可能只有迷,没有觉,不然他不像人。
    人不可能只有觉,没有迷,否则他不再是人。       
    人的迷与觉,是人性的阴阳面,其对立性的历练和提升,是可让人超越自己身为人的种种局限,获得真正自由的尝试与实现。

    人的一生充满无数的迷与觉,从一种迷到一种觉,再从这种觉到另一种迷,这个过程存有超越人性局限的规律,开启人生智慧的门道。

    人有一层动物性的迷与觉,两层人性的迷与觉,还有一层神性(道/佛性)的迷与觉。
    人还有动物性提升到人性的迷与觉,人性提升到神性(道/佛性)的迷与觉。

    每一个层次的迷与觉,以及每一个层次转化另一个层次的迷与觉,在和谐状态时就是迷与觉的圆融;在不和谐状态时,就是迷与觉的对立。

    这三个层次的和谐,就是心的三种层次的圆满境界,也可说是心获得三种境界的自由。这三个层次的心,就是超越身体捆绑的心,有感悟的心,超越所有自我的心,这都是禅的三个境界的心。

    这三个层次的和谐是建立在有情,审美兼容反思,有慈悲的心性上。
    有情,审美兼容反思,有慈悲的心性都可在于爱的内涵和意义的实现中体验到。

    爱,就如母爱父爱,爱情的内涵是包含不占(对方或任何事物)为己有,尊敬,体谅,为人着想和懂得与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甚至于有所舍,无所求,绝对没有任何私心与欲望的参与。
    当今世界已能把爱的内涵和意义实现的实例,就如慈济济世为怀精神的实现。

    不过,人们在爱的内涵的实现,总是存有局限性,因为人的爱欲两难分。
    人的爱欲都会令人迷与觉。因为有欲是迷,有爱是觉。

    其实迷与觉并不为难人,迷与觉只是人生的过程,给予人的生命升华的历练和考验。人们如果没有动物性的本能意志的刺激,何来有人性的自由意志的探讨;没有人性的自由意志的历练,何来有超越人性的爱,何来有博爱,何来有慈悲,何来有神性

    没有迷,何来有觉。
    迷是觉没有方向的动力,觉是迷有方向的结果。
    迷能正果为觉的努力,必要先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人的动物性存有本能意志,只要人的心不被身体捆绑,是可超越而有人性的自由意志;人性的自由意志备受历练而不执著,即可超越人性的局限。

    这个过程正如人因身体本能催动了恋爱,因恋爱而备受一种身心的洗礼——爱而有欲会占有,爱而有情不会占有—— 一一的厘清,促进心灵有所净化。

    恋爱的洗礼可以与母爱和父爱互相印证,提升和验证有情的意义。
    有情的意义的层面发展,是从本能意志的催动,进而自由意志的历练,最终宇宙意志的体验。
    有情的意义的实现,是亲情爱情(本能意志的催动),爱情友情仁爱(自由意志的历练)和博爱(宇宙意志的体验)。
        
    迷与觉的确足以迷惑我们的一生,要解除这一生的牵绊,可要有方向地去看迷与觉。

星期二, 三月 22, 2011

谈恋爱

        当脑在指示荷尔蒙分泌,让身体发育,脑就逐而在我们心中说一句话:谈恋爱去吧!
        当时我们好像被身体催眠似的,开始重复不知多少代的轮回,心迷神醉,向往恋爱。

        谈恋爱,谁都阻止不了谁,一个从来都无逻辑可依据,人人都热衷的人生盛事,凭借一个因身体的催动而激发的情感,一个为身体的升华而美化的情感,写尽人类史上最频密发生的事,写不完一个又一个的悲欢离合,为人类的文明注入另类的旁引,人类的生命的确因有恋爱而内涵丰盛。
        谈恋爱,谁都不想今生欠缺而希望来生双倍的补偿,我们或许因此认为谈恋爱是生命的一种渴望,可是我们会否发觉,这可是一个命运的安排,以便生命的火种会因恋爱而存在,璀璨且大放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

        古人擅长谈恋爱,那一谈,谈尽了情种,今人也擅长谈恋爱,这一谈,却谈淡了情种。
今人笑古人太傻了,如果古人能活过来,他会笑今人太聪明了,谁都别笑谁,谁都知道谁傻
,谁都知道谁聪明,那肯定他不懂得什么叫恋爱。

        谈恋爱,毕竟是一个生命可以升华到似涅槃的境界,一种生命非常可贵的体验,一个生命可以和另一个生命产生共鸣,共同升华的同体情怀,甚至于同体慈悲。人世间的真善美于此可得到验证,不需科学来证明,因为你知我知他也知,大家都知。

        脑和身体自然地鼓动人们谈恋爱,人们就如此谈了上半生,如有机会,还要谈了一个又一个,可是脑和身体却从来不提醒人们恋爱不可多谈。恋爱不像吃东西,好吃的可以吃了又吃,偏偏脑和身体就是把恋爱和吃东西当做一样的事物来处理,所以谈恋爱本来是好事,却变成坏事了;身体本来的好意,却变成恶意了。

        话说至此,我们可别错怪脑和身体,它们因本能意志的作用,让我们一开始就会去谈恋爱,可是后来的谈恋爱,可要懂得用心来谈,那是一种自由意志,不然我们会陷入上述的怪圈,难以自拔,就因此,不会明白“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

        自由意志的基础是建立在懂得爱人和为他人着想,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最适合去谈恋爱
,才有资格去谈恋爱。男女双方都懂得这样谈恋爱,那么,恋爱不会再是一杯苦酒,人生不需再苦酒满杯,结婚不会再是恋爱的坟墓,婚姻是能恒久美好的人生大事。

        谁还未谈恋爱,谁正在谈恋爱,谁已谈了恋爱,可有这样想过吗?这样地想一想,好吗?
        谁失恋了,更要好好地这样想一想,同意吗?


  

星期五, 三月 18, 2011

山水水彩画

山水水彩画

       以水彩画手法结合山水画技巧创作


曾几何时看山是山
曾几何时看山不是山
曾几何时看山还是山


中国画山水画手法+水彩浪漫色彩



星期四, 三月 17, 2011

你睡着了吗?

     你睡着了吗?  
         当一个人不想入睡,夜是那么静谧,心思是那么沉静,心中一片清明时,是诗人的
,诗意盈然;是画家的,画兴洋溢;是音乐家的,曲风回荡,那是良夜,真正可找到自己的心的夜晚,不会怨说失眠。

        当夜色不再年轻时,一个人难以入睡,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来理,夜尽是寂寞,尽是失眠了。

        你睡着了吗? (这里的你是指爸爸、妈妈、任何一个兄弟姐妹、爱人、思念的人、朋友......才见过一眼的人....... 当中的任何一个人。)

        当没有失眠的人不经意问了,失眠的人也不经意问了,都是心在动,动了千年万年
,不老的,还那么坚持给力的。

        心,就是这样,你失眠也好,没失眠也好,不经意地让你触摸,让你明白,它的不言不语,它的神秘,都是有情。

        爱夜晚的人们,失眠也好,没失眠也好,好好关注你的心,别只会关注你的身体,好好和你的心说话,交流,你会看到自己失眠是因为你的心被身体捆绑了,抑或你没失眠是因为你的心从身体解放出来了。

        你看到心,心看到你,那是有情,那不是情欲。
        那么,孤独就不再寂寞了,失眠也不是失眠了。

        你睡着了吗?
        心为有情而提醒你,却又细腻地让你以为是自我在发问。如你没觉察到,那是你有一个自我在作祟,只有情欲在扮演角色。如你已明白这字里行间的含义,那是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心,是有情的。
        有情多好。人世间有情,一切才美好。有情只有舍,无所求。
        有情欲,天会烧,地会焦,人会老。有情欲,只有求,无所舍。
        一个人体会不到这个道理,所以心会慌,情会少,欲还多。人世间何来有更多的温馨和幸福?人世间的温馨和幸福,是该心外求,还是心内找?

        你睡着了吗?是慰问、关怀、感恩、惜福...... 是舍,无所求的。
        这才是真正的 the night still young .  别 still young 于情欲中。
        晚安,明天会更好。
       

 

星期六, 三月 12, 2011

"谁"在演西游记

"谁"在演西游记

        小时候阅读《西游记》,特别崇拜孙悟空,更迷上他的七十二变法术,而且还有一种自己也说不上的话,整个幼小的脑袋就是除了幻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思绪。

        近年来,电视台播放了拍成电视剧的《西游记》,我已没有小时候的热情,不然我会追看。我在做事之余,家人正在看戏,偶尔会稍微听到和看了一些段落的情节,却始终提不起兴趣去观看。

        这个转变的心态,也令我纳闷了一段日子,就在这当儿,忽然让我觉察到:人成长后,小时候的热情,都会自我无意识地整理转变为内心的某种心路历程,仅存的还会兼带的一丝感情,而后一并成为年长时做事的某种感情和思想。一切过程就是不知不觉的,甚至是无知无觉的,连任何头绪也无从查起。
        我同时还发现到《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跟我们玩了一个很精彩的“心性游戏”,玩得我们不亦乐乎,一玩就玩上我们的一辈子,玩上我们华人好几千年的时间。

        这话从何说起?就从《西游记》中人物的角色说起:
        唐僧的角色扮演是代表我们那股从小就想往善的方向(从不善或不圆满到善或圆满)发展的心态。这股心态可以心理学的“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 加以分析,这种情结说明一种情感:我们很想做好某一件好事,却又害怕去完成它。或许是因为那会很孤独,所以有超越常人的成就的人,不管是何种领域,都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因此,唐僧的角色扮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高不可攀,可有可无,除非个人已能走出“约拿情结”的影响。这也是思维简单的小孩子,普遍上不见得会喜欢唐僧的角色扮演的原因。这可概括地说唐僧是代表以“戒定慧”来去除“贪嗔痴”的一个根本性的心态,只有修持的人才有的心态。

        孙悟空代表我们做事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心态,而且还包括我们喜欢掌握某种本事的学习和发挥其能力,这是心性倾向理性和追求其中的圆满的心态。孙悟空能辨认妖怪,就像我们有分辨是非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所以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会倾向喜欢孙悟空的角色扮演——一有本事了就表现出“威风八面,叱咤风雨”的样子,好斗,爱争辩,有时蛮不讲理。整体上都有善与不善地追求某个理想的精神面貌。走极端时,嗔性十足。简单地说孙悟空是代表嗔,包含了聪明、上进、竞争的正面心态和斗争、不妥协、打倒对方的负面心态。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常态。

        猪八戒相比其他的人物角色扮演,是绝对不善的,那种负面形象是几乎没有人会接受的
,即使是小孩子也如此认为。在我孩提时代,我们管别人叫猪八戒,是要极尽侮辱和抹黑对方的形象,对方要是知道,就会兴师问罪,讨回公道才罢休。猪八戒代表贪,贪色、贪财、贪吃、贪睡、总之吃喝玩乐睡觉,所有感官刺激享受,无所不贪,还会衍生出种种的丑陋行为,如撒谎、颠倒是非等等,他表现了人性为了贪婪而自我丑化的面目。

        沙和尚的角色扮演比较中庸,形象相对的低调,办事踏实,有板有眼之余,还嫌愚痴,偶尔善作决定,有时又迟疑难断,堪称为一个形象模糊,近于痴的角色扮演。这是一种人们处世为人最普遍的心态,不刻意去观察,难以发现。

        唐僧与三个徒弟的角色扮演,何尝不是我们众人的一般性心态:一个贪嗔痴和真善美的写照。我们任何一个时刻都有可能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或沙和尚的任何一个心态,比如吃东西时,也许是五秒钟的唐僧,接着转换为半小时的猪八戒........

        《西游记》的妖魔鬼怪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迷惑本性,诱发贪嗔痴的周遭景观和人事
,还有令我们分不清事实的假象面貌和虚幻世界。凡是会让我们听了、看了令人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的事物,假情假意、满腹心机的生活场面,还有虚拟的网上世界,都是妖魔鬼怪的角色扮演的生活景观。表面上我们是被迷惑了,实质上是我们认不清自己,才容易被迷惑,就像现在我才有的对《西游记》新的解读的清晰意识,小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意识。

        《西游记》中的天庭、天神是代表管制一切处于善的权力,偶尔带有傲慢时,就会滥用权力,这代表有权力的人的心态。凡是任何能妥善管理职务和使用权力的人,或是已有意志力,道德约束力的人,都是这角色扮演的现实例子。

        佛、菩萨则代表圆满,一种我们渴望获得的灵性力量,这种看似菩萨才有的力量,其实是自己已有的内心最精纯的精神力量。
        一位大师曾说:
        人在极度痛苦时会叫:“妈呀!”
        人在绝望时会叫:“老天爷呀!”
        人在面对生命走向极端状况时,往往会看清生命的需求本质,不是贪嗔痴的欲求,而是真善美的追求,叫“妈呀!”、“老天爷呀!”,何尝不是我们自然的心性,流露出内心最真挚的本性,妈和老天爷都是蕴含着圆满的意义,带有扶持我们走过难关,走出绝境的心灵力量。这股力量表面上是好像外在的,事实上是在我们的本性中。
        所以佛说:我们可以成佛。佛就是正觉圆融且心态永远圆满的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我们都会有那几秒钟的佛性显现。
        以上所说的,我们解不开,看不到,因为贪嗔痴的欲求太大了,大得捆绑了我们的本性
,分化、污染了我们的真心,困住了真心才有的这股心灵的力量,不让我们看清人类的本性
,人生百态,当然也感受不到灵性、超意识的体验——科学、心理学也说不清的体验。
        再者,西方人讲究逻辑思维、科学研究,所以他们不可能出现《西游记》这种类型的小说。当他们的理性思维走极端,贪嗔痴的欲求就越来越大,其社会问题便衍生于此,其进步的一面,同时是败坏的一面,他们多数不了解中国思想文化。我们活在马来西亚,介于东西思想文化之间的影响,备受中西方两头不到岸的局面的困境冲击,更容易产生迷惑,失落而迷失自己。
        所以,我们经常无法了解,进而感悟这一切,觉察不到《西游记》对人世间的影射、对社会百态的讽刺,我们整天也在“玩”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扮演的游戏。

        行文至此,小时候的“一种自己也说不上的话,整个幼小的脑袋就是除了幻想,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思绪”,此刻释然开怀,心中欢喜,仅此与大家聊谈。
        《西游记》蛮有哲理的,趣味盈然,我作此解读,该不闷吧!

注:如果我们开始有觉察内心的意识,那么,就试想一想:
        我们在看书,还是书在看我们?    
       
        也可再想:我们是拥有心,还是心在拥有我们?
                            我们看到了心,还是心看到了我们?

       
      

星期五, 三月 11, 2011

灵性体验——完美的验证

灵性体验——完美的验证
看看这幅画被切割后的局部画面
还是美的,每个局部都可成为一幅画

心灵充盈美好
凡事都一样美好


      

  





 


星期四, 三月 10, 2011

"信"字的拆解与漫谈

        信这个字,一拆开来,即“人”+“言”。人言,即是人说的话。
        小孩子爱讲:我妈妈说......,而后又爱讲:我老师说....... 长大后,我们爱讲:我想....... 、我觉得.......
        小时候,我们相信妈妈,而后相信老师,及长,我们相信自己。关于这一切,如果仔细去想想,我们会发觉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相信的基础是建立在身边的人曾经对我们说的话,个中体现一个人生景观:人言可信,反之,常常听到都是不好的话,是人言可畏的。
        我们再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小爸爸妈妈就常常不在身边,常常没机会听到爸爸妈妈说话,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可能是可怜又可悲的吧?

        我们的心从小都是开放的,可以接受一切感觉到的事物,就以听到的话来说,也许是数不清的,也可能是少之又少,我们把听到的话从一开始不会理解,但是却学会讲,后来理解了才学会根据其含义真正使用,我们就以这前后的状况对应于他人的对答和反应,慢慢的就会建立一个又一个应对各种人和各种事物的信心。
        因此,每每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信心状态,听其言,多少可看出一点状况。
        信心的建立与听过的话所产生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这个从小建立的信心,或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动摇的。其关键就在一个人而后会思考和判断,懂得对人言的诚信作出评估。当我们口头上不再是妈妈说、老师说的时候,一个可能性是我们对他们的诚信丧失了(这可从父母和师长时常爽口给予各种各样的应诺,以有言教又无身教的言语敷衍孩子,久而久之所造成的效应的事态中发觉),也可能已隐藏在内心深处,只在不经意的言谈中偶尔或能反映出父母和良师的深刻教诲,还有的一个可能性是我们已会思考和学习听取另一种话,取代先前听到的话。

        信心的定位,不管是定位在好的还是坏的基础上,都是定位在人说的话上。
        常言道:一种米养出百样人。百样人说的话,对于听的人要懂得如何选择,可算是一门生活的学问,人生的门道。
        听信什么样的人的话,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信心。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吗?
        我认为是的:
        听信庸人的话,会建立庸人的信心。
        听信凡人的话,会建立凡人的信心。
        听信智者的话,会建立智者的信心。
        听信圣人的话,会建立圣人的信心。

        信乃是人说的话对听者产生了作用,这个作用会促成了人们的某种心思和心态,从中再反映出来的就是信心。
        行文至此,如果我们能了解人言的影响力,如果我们会常说:我相信自己,因我信耶稣
、或我信佛,或我信等等的圣人,因而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那么,“信”字的拆解,所显现的意义是美好的。
      

星期日, 三月 06, 2011

灵性体验

除却忙于世务,除却追逐名利,
除却盲于尘心,除却放眼浮华,
放松于天地间,
心眼开了,心空了,
静——静——还是静......

寂寞是凡心的写照,涂了无数的颜色,
黑、白、红、黄、蓝、青,
终归是灰!

孤独是真心的机遇,调了平调的色彩,
不黑、不白、不红、不黄、不蓝、不青,
不是灰,
不是颜色。

那是灵性体验
一切尽在画中


放松于天地间,沉浸于心眼中,感受寂静、静、静......




孤独不是寂寞,真心不是凡心,色彩不是颜色。

此作品属于本人创作,请勿转载作商业用途。

 



星期六, 三月 05, 2011

三个聪明的小学生问的问题——灰色地带的省思

        三个小学生问的问题
      
问题1. 说谎是诚实的行为吗?(两个答复。)
        回答:1.——如果说谎时有包含三个条件:1. 没有违背良心。
                                                2. 为对方着想而说谎。
                                                3. 没有伤害到对方。
              2.不是——如果没有包含上述三个条件。

问题2. 捐钱是不是在做善事?(两个答复。)
        回答1:是。
               可是学生反驳说有些人捐钱是为了沽名钓誉。
        回答2:从捐了钱到钱已产生做善事的结果的整个过程来看:
               捐钱(动机不是要做善事)——捐了钱 
——做了善事(最后产生做善事的效应)
               虽然动机不是要做善事,但最后还是产生做善事的效应。
               所以,这样的捐钱还是可接受是做了善事,但不鼓励这样做善事,这并不是真正在做善事


问题3. 某个老师上道德教育课一直教我们不要抽烟,可是他本身却一直在抽烟?
        回答:老师就是切身深受其害(作为反面教材),同时非常了解其害处的可怕后果,所以
一直劝学生不可抽烟。

    我认为这三个学生实在太聪明,小小年纪就会质疑一般成人的行为,当初他们问我这三个问题时,我相信他们已考倒许多家长和老师。
    后来我给予他们这样的答复,我相信他们会满意,并且会让他们解除心中的疑惑,让他们不会有双重标准,不会在幼小的心灵产生某种价值观的灰色地带。

    其实,我们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有多少灰色地带,我们也难以厘清。
    就以这三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很简单,就说有些事情是大人可以做的,不是小孩子可以做的。如果我们认为这样就可以敷衍孩子们,我们就是教孩子以这样的双重标准处世为人。
 
    纵观上述的三个问题,如果我们在解答时给予掉以轻心,可说已促成会产生价值观灰色地带的导因。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常带有双重标准,存有灰色地带,就会厘不清关于诚实、钓名沽誉、以及还有更多道德与价值观的事例,是否社会的诚信与价值观的问题就是从这里衍生而来?

    我并不担心这个的问题的答复是什么,我只担心还有多少的小学生是或有知觉、抑或在潜意识中已有这样的疑问,他们并不会发问,而只是冷眼旁观地在看我们大人以双重标准和持于灰色地带的人生观来处世为人,他们内心的批评是尖锐中带着不满,不是以语言来表达,而是以自己没有自觉和学会正确的思考的方式来适应,来面对生活,从中建立了一个不能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起责任的心态。       
    这样的不能负起责任的心态是否已成了孩子们长大后的典型自我模式?
    这是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教育是否应给予关注?还是我们只标榜以考试的好成绩作为关注的目标来办学校,就算是把学校教育办成功了?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好像还看不清这存在的问题,它就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一直衍生更多的教育与人格成长的问题。根本上,只要教育一产生问题,将会造成后来的社会也会有问题。

    孩子们发问的问题,就像在揭示我们大人看不到的思想行为的盲点,千万别低估小孩的心眼,那可是一面雪亮的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已被尘封的心眼。
 

吃饭是禅,喝茶是禅。生活中的每一样事情都是禅,人生的每一个过程都可以是禅。
这从何说起?

这世间最善变的东西是心,那不是真心。
这世间永远不变的东西也是心,那是真心。
心毕竟有善变和不变的状况,个中状况的纠结,是最令人苦恼、痛苦的事;或是最令人缅怀
、难忘的事;许是最令人投入、热衷的事;再者是最令人似解又未解的事,人的一生就在这纠结中混混沌屯过了,或有所悟过了。

说禅,可要说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真心而为。所以“吃饭是禅,喝茶是禅。”就是一念不转,一心不变地在吃饭、喝茶,从头到尾完全没有一丝杂念出现,没有任何自我的存在。
说禅就是讲真心。
人生苦短,常陷于情中不能自拔,也是在讲真心。
所谓“人活在世间就是一种修行”,关键就在此处——讲真心。
说禅讲真心是有方向的;谈情说爱讲真心可没有方向。

因此,禅可说是人生的最实用的修行与学习,每天就来个讲真心,一念不转,一心不变地做事,吃饭、喝茶、感恩、惜福、庝惜........

禅看似简单,可并不简单。
禅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再看山还是山

心的善变与不变还可在这三个境界中运转,凡夫是看山是山;智者是看山不是山;圣者是再看山还是山。有时我们是凡夫,有时我们是智者,有时我们是圣者。
儿时我们看花,能毫无自我地、毫无迟疑地、完全地感受花的美好。长大了看花,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念头、心境去感受一朵花,甚至去理解一朵花,但是,何时我们才能回到“儿时我们看花,毫无迟疑地、完全地感受花的美好”,话说到这里,如果你明白了,你开始会懂得禅,修禅,懂得真心,讲真心,逐一逐一地摆脱人世间的烦恼。

国画大师张大千和西洋画大师毕加索在晚年时有共同的感叹:有一颗赤子之心多好啊!

爱是禅,我们可能会不认同,就来修一修吧!修一个一念不变,不然真的连感觉都没有了,修一个境界又一个境界,人生有这样的爱才会更美好。
爱孩子是禅,作父母的可会认同的,毕竟一生一世是讲真心的。这是无境界的修禅,终究圆满的。

禅讲究圆满,有短暂的圆满(如喝茶),还有永远的圆满(如涅槃)。
禅就在你一动念时,没有刻意地,只有自然地追求圆满的心境中(无所求,全然投入,毫无杂念)。

深入阅读: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303/16/6047_74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