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十一月 12, 2013

中国-西方-中国——从唯美回归审美说起

中国-西方-中国——从唯美回归审美说起

        海外出生的华人,就如我这样,每每在省思自己的思想,或许都会碰上几个局面: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或是处于两者之间。这些局面存有局限性,也存有开放性,前者是我们难以深入了解中西思想的深层内涵,除非我们能获得该专业知识的训练;后者是我们没有任何思想的包袱,没有任何思想脐带的束缚与割切的痛苦与困惑。
        基于此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局面,的确难为了我们。但是,当我们的独立思考的自由空间一能获得解放,或许能开启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今为文尝试作个简略说明。

        齐白石说过的一句名言: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其所谓的妙有一种美,如果我们懂得从一个感觉到理解来看待美,而后再从理解来感觉美,继而去思考这一个美过程中的思绪变化:从第一种感觉(似)到第二种感觉(似与不似),于这两种感觉中,我们可以看到美的不同层面:美-—唯美—审美,这不同层面的美对于能够有所感受的人,其妙实在是妙不可言。
        美对于每一个人的感受存有普遍性和独特性,唯美却只有个体感受上的独特性,审美因此必须存有这两者的经验交融与分析而作出一番整合性的感受与理解。
        感觉是处于思维的开端,当感觉在处于酝酿成为一种感觉的过程,历时少于半秒,而于这个半秒之内,一个个脑细胞被外在信息刺激而产生活动,一个细胞只用上千分之一秒,一般上,每个普通人都有这些脑细胞组群的模式能力,所以能感觉普遍性的美,但是唯美却基于个体的气质与环境熏陶,必须有更多个脑细胞组群的模式的组合能力,才能产生独特性的美——唯美,而审美基于能包容美与唯美,因此审美是一个关于美整体性的心路历程的高层次构建,高心智演化的大工程。

        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审美观的区别,纵观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中的区别关键,就在于美的独特性,而这个独特性一定存有个体的气质与环境熏陶的先决条件。
        至于这个区别一进入审美时,如果我们只能从自己的唯美角度作审美,那么这个审美只能是一个个体性的审美观,一个只是处于个体局限性认识的审美。

        审美能把感性思维化约为理性思维,这样的审美说明,西方理性思维可以做到,但是西方理性思维却难以清楚地说明一个整体性的审美,恰恰就如对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理性分析,我们能感受一个所以然(因为我们拥有整体性思维的背景知识或东方思维基模),却难以说出一个所以然(即使我们会逻辑思考),当然西方人更不明白个中我们经历过来的所以然,所以近代中国画家秉承一个如是的所以然,开始以各种媒介体作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可是西方却因理性而理性地作艺术创作,基于艺术始终是艺术,最后西方的艺术却只能把艺术流放到无意识心性状况作创作(美其名叫自由解放创作,可是其中一些创作会流于低俗表现)而成为艺术。
        当今东西双方的艺术演变实况,显见中西方的唯美继续在发酵各自的独特性,中西永远是中西各具一面,难以交融。不过,中国人却能走前一步作审美的新诠释——中西合璧。

        每当我们在自唉自怨自己的文化思想的种种局限性,似乎我们的文化思想就会妨碍我们而变得固步自封时,以致最终超越不了西方的物质文明的高度,却又同时开始害怕西方的精神性文明存有的某种欠缺性维度,这个现实真叫我们困惑不已。
        不过,如果我们能理解我们开始作出的能力,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文化思想有信心,我们是可以走出这个困惑,毕竟美是一切真的形象外化,当唯美的各个个体独特性能磨合相容(这个所谓的磨合与相容或许是艺术家比较敏感,比较容易能感受到和认同),就于此起步作真那一方面的进一步抽象思维理解与分析,审美就会最后终极交融。

        西方的逻辑思维毕竟是理性思维最高的维度,但是,基于它个中的各种层面的思维(从宏观宇宙维度—中观人性维度—微观分子维度)的细致性关联的研究表示,这些细致性的实体状况所存有的物质与精神的整体性维度开始显现,基于西方理性思维太偏向物质性的考量,或许会面对一个两难的整合的困境,另一方面中国的理性思想维度因为是整体性的反映,所以中国人能在艺术方面,开始中西合璧,或许,有一天,在中西理性上的整合问题,中国人可以突破。

        艺术能启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是发生在西方,而后启动理性及逻辑思维,难道第二次不能发生在东方吗?


星期二, 十月 29, 2013

看清自己的意图

看清自己的意图

    每当我们能毅然作出任何决定,没有多少人是能不先思前想后这个决定的结果的预期自身利益,或者说,我们确实是在做一个理性上的选择。
    我们都有一个这样的体验的理解,就如未婚者想要结婚、婚姻有问题者想要离婚、利欲熏心者想做犯法的勾当、知足常乐者想安于现实……
    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却鲜有认为这并不是理性的。
    事实上,我们的确不是理性的,这只是一个属于理性中的某一时的选择判断,只要我们的想法中还有参杂了一份自己想要的自身利益,我们就是只在做一个有理性思考的盘算,或者说,我们只是拥有一个意图。
    理性与意图的最大分别,基于一个人性的浮动,我们可以在意图中看到自己的人性上下浮动,但是在理性中却不能

    当意图一出现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即意味着我们已处于一种精神力量的临界点上,我们是拥有力量来作任何事物选择上的明确决定,要么往上,活出崇高的自己,抑或往下,活出平凡的自己,我们都是在活出自己,只是没有办法觉察个中存有的这个临界点,因为理性没办法让我们看清这一点。
    当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她的先生问及要如何处置它,她说她是为了科学而科学,结果她把这价值百万的镭捐献给自己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的崇高人性,恰恰说明她确实拥有超越凡人的理性,她决定的,也说明她已在意图的临界点,活出一个崇高的自己,而这个崇高的现实意义,显见于她的决定只是惠及自己的祖国与人民的利益,并没有为自身利益着想

    每当我们在深思自己的人性时,这个心中的意图如果没有自我认清,那么我们所作的决定,如果是大多利益只是惠及自己,而忽略他人,那么我们是置身在一个往下的生命态势,一时觉察不了,也无任何因太看重私利而心中隐隐不安,我们就会变得狂妄,甚至于变得非理性。
    人世间的纷争战祸,从个人与个人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何尝不是一个这样的意图在作祟?

    每一天每一刻,我们心中的意图都在伺机而动,为了什么?
    或许这是一个可让我们从自我内涵中获得幸福意义的启示。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pngsh/user_blog_diary.php?did=163593#sthash.EcgN34ZA.dpuf

星期三, 九月 04, 2013

性与爱之于用心的意涵

性与爱之于用心的意涵

    每每我们多数人都会认为性与爱无可否定的是生命的最大活力。
    如果我们是作如是的认为,我们只是懂得把性与爱放在生命的内涵上作关注,不懂还有一个关于用心的意涵的关注。

    我们谈人生,可要谈其生命的内涵和自我内涵。
    如果忽略其中的一个内涵,这个人生的画面就会少了一个完整性。
    基于这一个忽略,当我们把性与爱注入人生中思考,我们也因此得出两个观点:如果我们从生命的内涵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认为性与爱是本能意志中牵动出来的行为;或者,我们从自我的内涵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认为性与爱是本能意志兼有自由意志牵动出来的行为。

    至于我们谈上用心(注1)时,再把性与爱注入用心中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画面——用心是包含了生命的内涵和自我内涵的演化与融合的过程,因而性与爱之于用心的意涵上,显示本能意志与自由意志的整合,于一个人性的基础上,可提升至一个灵性的境界。

    一个有用心的人生,都会有一个人性与灵性的感知和体验,性与爱于此人生的境界中,只有神圣的意义,并能让一个人超越性与爱于本能的束缚,理解性与爱于人生意义的崇高性,不会滥性滥情。
        
    用心才是生命的最大活力,性与爱只是活力的本然初始条件。
       唯有性与爱之于用心上产生了这一个意涵,我们才堪称万物之灵。


注1:请参阅《用一用心——作一种心性的细致性理解》

星期六, 八月 17, 2013

用一用心——作一种心性的细致性理解

用一用心——作一种心性的细致性理解

    从小到大至老,我们之用心与事,用心与人,我们在人事上的用心,各凭心的种种感受,或揣测,或感动,我们一直是自然而为,或有用心独到之处,也有用心不到之处,在人生的历练中,时而造成起伏不定的人事关系与问题。

    用心,每个小孩从小都得去适应和学习用心。
    用心好的孩子,每每在资质或气质上都看得出比一般的孩子强。
    大人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会强调用心,但是,大人良苦的用心,不见得孩子都会最后懂得而被感动,受调教而学会用心。

    用心良苦,确实是一个施与受之间心性的互动中,基于一道坎越不过,施者的苦,也促成受者的苦,最终受者还是难于感受施者的实在用心。这种体验,对于成人与孩子之间或成人之间,都是一样的。

    这一道坎,皆因我们的用心,还存有一个内在的细致性。
    我们用心的细致性,是可以用于心智,也可以用于心灵上。

    一般上,个人心智上的用心,可让我们专心,一心地在有关情商EQ或智商IO的各种学习,工作和创作,作出种种极佳的知识性质的表现。
    如果与人相处,我们如此地以此心智的用心,展现自己的感性与理性的态度,相对地对方会与我们产生感性与理性的对应互动。如果双方要能够互助合作,双赢护持,或最基本地,懂得减少冲突,我们还必须以一个不会自我中心而为与人相处为前提。否则,我们会陷入意见不合而争执,造成关系不佳,甚至于吵架,互相破坏。
    这个前提的考量一被忽略,即使我们如何地用心良苦于某个人,对方都难以感受到。

    另一方面,个人心灵上的用心,可令我们拥有耐心,恒心和爱心去扶持有关情商EQ或商IO的各种学习,工作和创作,作出出人意表的个人独特内涵的表现,或有创见,或有高人一等的创举,一代伟人往往都是如此产生的。
    个人如有一番如此作为,他的内心已可达致情商与智商的兼容,并在个人的修养领域进入一种心性的整合,逆商表现会越来越高(注1)。
    基于此个人的心性条件,我们与任何人相处,即使会出现种种上述心智的用心的局面,心灵上的用心,最终都会使互助合作,双赢护持的局面提高至同理心或同心的高层次心性关系,或关系不佳的局面也会经过种种事端的磨合而后能被感动,变为关系友好。
    用心良苦,于此时此刻,于受者的哪一方是能够感受到施者的实在用心。

    用心,如能以此理解其细致性而如此用一用心,我们还可在心的意涵的历练,作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探讨,踏入一个心性自由的境界。

(注1):
AQ  内容来自于百科:


星期一, 八月 05, 2013

开一开自己的心——了解自我内涵的基本演化

开一开自己的心——了解自我内涵的基本演化

    心,这个词,其意涵可涉及到心理学、哲学、佛学,还有一般上生活中的心绪范围,生动感性之余,毕竟常让人能意会,却难以言传。
    心的明确性含义,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如此一般地,又实在地于心里明白而挂在嘴上使用,可是当我们刻意地去思考其普遍性的意义时,我们却难以下个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却在多数生活的人事互动中,凭着这个意会是可以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心意或内心深处的一丝变动。
    这种体验,如有深思,可觉得其妙不可言。
    不过,其妙处似乎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神秘性。

    心,究竟是个什么样?个中的奥秘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心在本质上是空,佛说的这个心是真心。
    心在本体上就是精神的实体,这是所谓哲学说的实体,最为基本的精神状况。
    当心处于本质或本体的境界时,实在地只能是一种超意识的体验,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体验,一种近乎量子态势上时空的感觉——在我们有所心动的前一刻,种种还没被头脑理解的思想源头,我们的生命处于初始一统状况。

    每每在我们完全投入忘我地做任何事,就如禅说的“喝茶就是喝茶”的全然喝茶态势,就如在艺术创作上的整个身心的投入,于这一刻的体验,与这个真心的存在的体验,相当地接近。
    这一刻的体验与这一个真心的存在体验的接近态势,存有一个精神细致性的差别——前者是崇高人性(人文精神)的心;后者是有关人的佛性(宗教精神)的心。
    当一个人处于这个“接近态势”的心境时,一时之间如又能进入一个我已与周遭一切,包括时空,浑然融为一体,感受自如,即是当下一刻的静心,接近真心的体验了。
    这个静心,除了修行的高僧与居士、圣哲,与于此当下的人,都能体验到,至于一般凡人,则难以接近体会到。
       
    我们一般凡人的心,佛说这是妄心。
    妄心与真心的最大区别,就是真心是生命处于初始态势,本然生命态势,一种修行人可以修炼而回归的身心一统态势,而妄心却是生命的初始态势已演化成为一个身心灵结合体运作演化的态势,形成一个心灵和心智的构建,并以身之所求和心之所属,开展和开显我们(群体性的普遍心性以及个体性的差异心性)人性的生命态势。
   《金刚经》中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恰恰就是说明了“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当中没有凡人的思维,无所住的心就是心的净化回归,身心灵恢复浑然一体,实体的状况,达致本质的空。而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妄心,当中有所住的恰恰就是凡人的思维。
    说白了,我们的身心所展现的种种生命意涵与态势,都是以这一个“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心的面貌展现。

    我们的妄心就像一个房间,可以“住入”许多凡人的思维,低至一个念头,高至一个信仰。这个妄心或是凡人的心,也可说是一个人们思维的空间。
    每当任何一个外在的对象性信息一输入我们的身心时,于一瞬间即可在我们的心灵和心智上产生一些构建作用,在构建中的种种内化信息作用,都有可能在一秒钟之内演化成为一个成思维,以潜意识或显意识表态。
    于此时此刻,这个思维活动就在心里头运作,我们也习以为之而常常挂在嘴边说我心中想…..我心里觉得…..我在想…… 
    至于思维的结果之外化于各种行为,皆可显见我们的心的某种内涵,而且这种种思维的结果,最终会形成我们心智的构建和心灵的构建,一个自我内涵的构建。
    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内涵,基本上就是由一个心智的构建(个中贮存着种种头脑的想法)和一个心灵的构建(个中存有心的想法)所组合的心性内涵。
    简而言之我们的自我内涵必须包含一个心智与心灵的构建组合内涵,而我们的心于静态时就是这个自我内涵的构建组合,于动态时则是这个自我内涵的构建组合的外化展现。我们凡人的心,在一生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自我内涵,以善变的形态展现了我们人生的个体故事。

    当我们一说到心就是一个思维的空间,我们从中是可以看到这一个心的面貌展现,看到我们的身心的种种生命意涵与态势的展现——一个生理(脑和身体的机制活动状况)和心理(脑和身体与心之间的信息于内在互动状况),以及一个心灵(心和灵组合演化状况)的生命态势活动景观。
    那么,心又与我们生命的生理和心理与心灵之间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不妨从植物人的生命态势来思考。
    植物人的生命态势根本上有三个特性:
(一)其身体因脑部局部失常的反常生理运作状况
植物人有如一个电脑当机了(脑部局部的失常),虽然不能正常运作(身体活动暂时停顿),但是电脑并没有关机,不然植物人已是死人一个。
(二)其心理(脑和身体与心之间的信息于内在互动状况)呈局部性隐性反应
由于植物人的脑局部操作失常,其思维也呈某种层面性局部运作停顿,但是其意识却没有任何失常状况,不然植物人将不会苏醒过来。换句话说植物人的心(电脑的软件)还在运作,却因为硬件的暂时障碍而无法进行其运作。
从众多的植物人后来苏醒的个案,我们都知道这多得靠其心爱的人,或是靠可以与他作心灵沟通的人的心灵力量的帮助,也可说是心灵力量对其意识产生强化作用,激活了停顿的思维运作,并启动了局部失常的脑部运作,进而恢复脑部整体的运作。这是一个心对心因有所感应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显见植物人的心与他者的心的互动。
(三)其心灵反而呈净化状况(有心又有爱的植物人比较容易进入心灵的净化)
当植物人的思维局部性运作停顿,反而显示妄心暂时不能产生作用,不过,其意识却不受任何影响,基本上已说明其心反而倾向净化态势,心越发净化,心灵就越圆满。
当心灵一进入圆满,生命的本然自组织动力就可以开始重新演化生命,启动植物人的生命。

    纵观以上三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植物人的脑部功能局部失常,其作用绝对可以操控其整个身体(包括近乎所有的记忆和思维)活动,但是却不能操控其心(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可见其意识的心灵力量是可以与他者的心灵力量产生感应,产生超越脑部功能的心灵连接性的对应和互动,因此,植物人的意识形态,可说就是其心于当下的态势,已脱离妄心,只保留一个人世间最为崇高的心和接近圆满的心灵,以协助他去感应另一个崇高的心,感应彼此心灵的共振力量,借助对方的心的崇高力量来启动自己的心,以复原植物人原有的生命态势。

    宇宙一切时空,灵该是一种能守持宇宙万物于各自本然态势的精微能量,灵对于人来说就是我们生命的源头(中国古人所谓的先天气)的内在性规定,一种生命自组织的动力。当这一个自组织产生一个生命的身心灵个体结构,身心灵便开始演化个体的生命内涵,成为一个凡人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凡人的生命演化,在身心能合一时,心灵就会越圆满,每每我们都能在那一刻感受自在,一种处于静心的感受,反之当我们的身心分裂时,心灵就会倾向空虚,心性烦躁,情绪常处于波动且容易失控,妄心趋向极度反应。
    圣哲与凡人的生命内涵的差异,也可让我们很容易看到彼此之间的心的大小,是相对于彼此之间灵性能量的大小,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个人的生命内涵的心与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相关,且可以合为一体的。

    我们个人的生命内涵基于身心呈发散或收敛的相互作用下,于发散或收敛的相互作用整合时会呈静心,并接近真心,心灵就越趋圆满;于发散或收敛的相互作用分裂时出现妄心,心灵就会越来越空虚。
    普遍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生命内涵,基本上都有一个心的修养,同时会有一个心灵趋向圆满的展现,凡有修养的人的心性基本面都有真善美的意味,也会具有追求唯美唯真唯善的自我实现。
    凡有此心性修养的人,都会明白自己的心的大小,或是心的定位高低,就在心每一时刻游走在妄心和静心之间,都能确确实实看到自己的心的演化态势,进而掌握,调整,提升,走近个体的心的自由境界。

星期五, 七月 05, 2013

婆媳之争——女人奉献信念的不确定性的模式作祟


婆媳之争——女人奉献信念的不确定性的模式作祟

    婆媳之争,千古以来没完没了,看似一个女人千古宿命,也看似一个作为女人的悲哀命运的古今通用故事版本。
    如果我们认为婆媳之争存有宿命使然的意味,这个中一定会存有一种非常复杂的人性变动链接性的相互作用,而悲哀恰恰就是一个宿命的无意识认同,可是我们却看不清这个相互作用的存在,一个模式的存在。

    千百年来,不管宿命和悲哀是如何折磨女人,女人都终须去面对,但是却始终无法解开这个内心煎熬的桎梏,总是叫每一个即将成为某人的女人先无奈地上这一课。
    事实是,究竟有多少人能上了这一课后,最后是能有能力解开了这一个家中的苦痛枷锁?

    关于婆媳之争的纠结,堪称这世界上所有纠结的事情之最,其纠结能有所解除的机会,毕竟是少之又少。
    至于这个纠结的调解结局,每每都是落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婆媳各自持有的道理,都是有理性的存在或感性的交流的参与,往往都是你我之间都有对和错,容易限于调解不成而不欢而散。

    为什么理性和感性都派不上用场?为什么婆媳纷争会让全世界,甚至于各个民族千千万万的女人多数被牵扯其中?为什么几千年来都没完没了?

    如果还要设想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首要地我们不能再把这个问题以人的问题来思考,不然我们还是会在各人的复杂纠结行为中兜转,最终还是处于问题中的怪圈兜转。
    这个怪圈,其表面的混乱,其实当中存有一个模式的作祟。
    简单地说,是个一个人性相互作用模式的作祟,不是女人的复杂心态在作祟。

    宇宙间自然的定律,对任何事物的存在,每每都有一个规律的运动和产生作用。
    我们是自然的一分子,每每我们生命中任何的举动,都会有某种规律的牵涉并给予主导。这些规律的运作,凡是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其规律的秩序,都可以经过一番探讨立论而成为学说,生理学的理论都是如此的探讨研究,但是生理学只是一种物质性规律的研究而已。
    可是,关于人的种种生活问题,却是包含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生命意涵的演化,所以其规律的寻觅探讨,确实是比生理学更复杂得多了。人的问题的复杂性质,根本难以从人的问题来探讨,不过,我们却可以简单地定位于一个模式来思考,而不是以人的问题来思考。
    婆媳纷争,可谓一个典型的生活问题,但是可以先从一个即有的模式——女人的奉献信念的不确定性——来思考。

    婆媳之争这个问题,根本上是一个模式引发的问题,不是众多女人之间纷争的问题。
    女人天性倾向奉献,为了心爱的人,进而为一个家,作奉献。这一份奉献,造就人类生命的一切建设的基础,一切幸福意义的肯定,可让个人因有母爱的滋润而能良好开展自己的生命意涵,建设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个中的规律——奉献-人性处于爱的护持而开展-文化与文明建设——的确可肯定母爱的伟大。
    可是,这份伟大却因为是几乎是每个女人都可做到的,自然地就会在女人心中产生一种不确定性的心态困扰,而且这一个困扰态势又是千百年来众人的无意识——我们只能意识到这只是女人的心态问题。

    每当一个规律的存在和运作,一直处于极长的时间,而且又因外来的力量干扰,这个规律本身的规律模式的地位就会被干扰,让我们只能从其牵涉的事物本身去思考其引发的问题,结果我们我们看不清问题的根本,只因一个衍生的模式模糊了我们的思维。
    婆媳纷争的问题就是一个这样衍生性的模式的问题。
    我们不能意识这一个事实,原因是:当一个规律使然突然出现一个百思莫解的干扰(奉献的不确定性)时,事实上已不是规律的问题,而是一个又同时加入太长时间的牵涉(几千年)和太多人(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女人)都参与过的同一性质的问题,基于同一性质存有的差异性质(各个不同的奉献方式和性质的层次)产生对原有规律的干扰,结果形成这个规律的链接性(各个女人的奉献和肯定)产生不了一个更大的和谐链接。因此,从表面上看来,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干扰的后果(婆媳纷争),直觉之间,尤其是女人对着女人,更难以看清这个事实,这已是一个新的模式的形成(原有的规律被干扰)造成婆媳的纷争,它已再也不是女人之间相互斗争的问题。

    理性对于这一类精神性的衍生性问题,或者说理性对于一个即有生命演化的模式又产生一个新的模式的思考,往往会轻易地忽略了,因为理性本身也只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模式,即使其强大性甚至于已因其科学的成就而超越其处于人类生命规律本位中的地位,但是只是限于物质性的理解,理性是无法拥有一种细致性的内心观察(理性一直以来都在排斥感性分析的参与,也无法整合感性作整体性思考),所以理性无法理解和解决婆媳之争的问题。固然,理性也看不到这个模式的作祟。

    婆媳纷争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人的问题来思考,而从一个女人自身的天性奉献的不确定性的模式所产生的三个纠结性局面来探讨,我们的确是可以厘清婆媳纷争的纠结性:

1.女人会介意自己男人的有所作为,有所介意的要求是为了肯定自己奉献的价值。
这个局面,对于女人来说,一般上会是无意识的,所以即使是相当理性的女性,也不会察觉这个内心的渴求,以致一个内心酝酿着的心思,常常促使女人的直觉本性发挥到极致——你的成就,就是我的奉献。
基于如此心态,一个女人(不管涵养有多高),都会很介意丈夫于这一方面的认同表现。
当一个女人常有其丈夫的认同,往往女人心中就会自在,心性平稳,这绝非其丈夫所给予的物质上的满足所能相比的。
反之,另一个处境的女人,将会是活得毫无意义可言,毕竟一生奉献心意都白费了。因此,当一个男人有外遇时,女人最为痛苦的,在意识上是自己的男人变心了,但是,在潜意识中,却是自己奉献的一切已不被肯定,而且在钻牛角尖之际,还认定是另一个女人的奉献作为是在挑战自己的奉献意义,所以女人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男人身边还有一个他心爱的女人,有时矛头反而指向另一个女人,而不怪罪自己的男人。
这样的一个女人于此需要的肯定,往往还会反射于其儿子身上,结果又在潜意识中产生一股媳妇会抢走自己儿子的恐惧,婆媳的事端,有时都会与此挂钩。即使是一个常有其丈夫认同的女人,也许还会在自我膨胀之际,为了肯定自己更大的奉献意义,而无意识之间否定媳妇的作为,给予诸多挑剔。

3.女人会从另一个女人的作为来比较,肯定自己
女人爱攀比,除了缺乏理性控制的因素,都是不确定性的模式使然,如果能把他人(其他女人,妯娌或自己的媳妇)比下去了,就会自觉自己的伟大的指数已提高,当然内心是相当满足的。结果反招他人的反击,就会促使家里或一个大家庭成了女人之间的战场。

2.只为了一个头脑的想法而活
一般上,只会以一个头脑的想法而活的女人,多数会被牵扯进婆媳纷争中的。当我们以一个头脑而活,我们必须知道,头脑的想法,毕竟都只是记忆,自身的,也包括他人经历的,还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都在自己一个自主组织心性中酝酿成为各种见解和观点,而婆媳纷争的人生事态,都可以预先从自己家庭的母亲与嫂子之间的纷争中有所接触,当然有关事态的影响,多数还是负面的,还可能加上母亲的负面影响。

    谈过了婆媳纷争的纠结局面,根本上要解决这个难题,唯有每个女人一定要以一个心的想法来思考问题。
    一般上,一个会以一个心的想法而活的女人,不管她是家婆还是媳妇,她都会少有地被牵扯在婆媳纷争之中,因为她会包容,甚至于能以更宽大的心,把敌意消解,让对方感受善意,并还能主动地以真诚的心意融化对方的质疑,让对方有所感动后也能打开自己的心,以致一个暴戾气氛的家庭会慢慢地化为祥和,如果因此而为也不能进入祥和,却还是可以肯定会稳住纷争的局面不会进一步加剧。

    我们必须了解头脑的想法,除了理性思维,还有感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是我们一直用来思考婆媳纷争的问题,它常常让我们局限于这是女人的问题,因为这两种思维都是意识形态的想法,它不够细致至可以深入内心去觉察和觉知问题的根本,因此让我们对于一个一直不停演化的问题的根本性保持无意识,我们只能看到其衍生的一个模式的出现于人的行为中,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心的想法,基本上源于一个真善美的本然心性,母爱就是其一的典型形态。只是母爱一被复杂的人性参透后,我们必须重新从人性的真(唯真)—人性的善(唯善)—人性的美(唯美)作一番探讨,可是这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不过,只要女人还能持有一个心的想法,就能做到这一点,婆媳之间就能因此开放姿态彼此心对着心,婆媳纷争的问题就会回到原点,大家都会开始互相欣赏彼此的崇高奉献本然心性,互相体谅和扶持,共同解开拦住幸福家庭的一道无形的门槛——揭开几千年来女人之间问题的集体无意识。

    女人一定要先肯定自己天性的伟大,最重要的是女人要有这样信念,以自信来面对自己的不确定性,包容自己身为女人的苦难煎熬,也包容另一个人(媳妇或家婆)身为女人的苦难煎熬,再把一切苦难化为一种体谅,进而互相关怀,稳住彼此之间的和谐心性,我相信于此当下每个女人都会感受自己的崇高,了解自己的伟大,不再是需要他人的认同,而是以一种集体意识的认同,真正了解身为女人的崇高心性是伟大的,不应该再一直被局限于众人的无意识而自我困扰,自我怜惜。
    女人,不管是家婆还是媳妇,终归还是会媳妇变成家婆,一定要从这个无意识的模式干扰中走过来,走出来
    女人,一方面以一双手摇动世界,另一方面自己也在摇动这一个信念,这个世界也常在介于世俗和崇高的感性人生中波动不已。

星期六, 五月 11, 2013

母亲的强是孤独的——母亲节感怀


母亲的强是孤独的

    我们常歌颂世上只有妈妈好。
    如果说妈妈的好相等于母亲的强。
    实在的,一份母爱存有的崇高好像变得有点世俗了。

    每每为人子的所期盼的母爱是一份崇高的内在感受的需求,可是如果母爱参有一点世俗意味的显示,为人子者心中的母爱或许就有不踏实的感觉了。

    这人世间的母亲都有三个之最。
    最为矛盾,最为煎熬,最为孤独。

    其之最为矛盾的,莫如从一个拥有自家姓的人必须换成另一个家的外姓人。
    其之最为煎熬的,莫如从一个女人的身份换成一个母亲的身份。
    其之最为孤独的,莫如从一个外姓人的身份过度到母亲的身份,那份矛盾与煎熬,都是当母亲的女人必须默默承受。

    这人世间的母亲确实比任何人都强,就在于母亲担当得起这三个之最。
    如果因此我们再说母亲的强相等于妈妈的好,那有一点含糊意味的世俗就不会再是世俗了,那是崇高的,可以认同是相等的。


    每每为人子者都会期盼的母爱是一份包容与关怀,可是如果母爱一注入一定程度的现实或势利成分,为人子者心中的母爱或有一种被占为己有的感觉了。

    这种形式的母爱可有两种苦痛。
    其一是身为过来人的苦痛,其二是不为儿女体谅的苦痛。

    这种母爱的苦痛,都是母亲或许经历太多生活现实需求的短缺难处,相对不忍心看到孩子连多一点生活上的享受也成问题,因而一有现实宽裕转机的机会,或许会强硬地干涉孩子理想的要求,甚至于逼迫孩子以一个现实享受的条件取代之。因此,身为儿子的事业理想追求也必须被要求转为现实追求,以赚取更多财富为要;身为女儿的婚姻理想对象也同样被要求转换为现实对象。

    这种形式的母爱带来的苦痛,就在母亲要强的坚持而为之。
    如果因此我们要说母亲的强相等于妈妈的好,这一点明显意味的世俗终究是世俗,那不是崇高的,那再也不是相等的。

    究竟母亲的强能否相等于妈妈的好?
    前者的强,显见了母爱背后的崇高;至于后者的强,却是隐藏了世俗背后的母爱。

    不管我们的认为会是那一种的肯定——相等或不相等。
    我们一定能作出另一种肯定,母亲的强始终是孤独的。

    谨此为天下间的母亲致敬。
    特此为文向先母致敬和深表感恩——母爱中藏有的现实意涵始终是母爱。


星期三, 五月 01, 2013

开心——究竟是个什么样


开心——究竟是个什么样

    开心就是快乐,人人都懂。
    心一开,人就会快乐,或许,不是人人都懂。

    心不是头脑,心的想法也不是头脑的想法。
    当我们心中在想,或许是心的想法,抑或是头脑的想法。
        
    心告诉我们的想法,可说一切都是关于真善美的想法,真善美的想法都能打开心,就在心一开那当儿,我们一定会感受快乐。
    头脑告诉我们的想法,相对于真善美的想法,可近之,亦可远之。
    头脑与真善美近之,则会使我们懂得利用所有脑袋中的知识运化为灵感,能有所建设,发现与发明,作无限的创造。
    头脑与真善美远之,则会让我们倾向使用脑袋中一切知识的运用,就在一时的封闭人性,天良泯灭之际,作出种种的破坏

    人皆因有欲而能生,生之有欲而能活。
    人可要超越自己的欲望,其一要超越的欲望,就是超动物性欲望。
    如果超越不了,心就会捆绑于头脑的想法,当心一局限于头脑,我们会开始远离真善美,心性可能处于两个极端,会作出建设,也会作出破坏。
    于此当下,心是善变,是妄心,不是真心。

    妄心,让我们远离智慧,人一远离智慧,我们就看不完一个事实的完整性过程。
    真心,使我们拥有智慧,可让我们看完一个事实的完整性过程,可是真心,只能告诉我们所以然,却不会告诉我们这之所以然。
    中国先哲,都拥有真心,他们的智慧一直在告诉我们人世间的一切巧妙造化的道理。
    只可惜的是他们太早打开了心来静观世界与与宇宙,并以真心内省了人性,说尽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或许就因此而在四大发明的绽放科学智慧曙光的那当儿,他们太向往这个比科学高的心性层次,因而放弃科学。
    也或许,他们知道科学的功用,即是头脑的产物,会使一个人沉迷于头脑的想法,当头脑远离心,搞不好又超越不了自己的欲望,于失却超动物性的欲望的控制时,科学的功用于此人头脑的想法基础上,想法正时则会逐而造福天下,想法邪时则会倾向破坏和毁灭。

    开心即是快乐。心开不了,就不会快乐。
    心都在一个真善美的整合心性下,觉察美,觉知真,而后觉悟善。
    人常会因在生活体验中,拥有了种种的觉察、觉知和觉悟而超越头脑的想法,而拥有心的想法,感受快乐。

    心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美的感受,美的体验,因而快乐。
    美可让我们心开,或也可说是心一开了,我们就能感受美。
    能拥有美的人,都会心开,都是有心人。人人有心,世界就会趋向美好。
    如果每个人从小就有机会体验美,或许这就会让更多的人能开心,让更多的人能打开智慧,以智慧来了解人生的过程,看待人生的苦乐,懂得苦乐是相对相生的,因此明白而不会太执着。

    开心还要有真的参与,天真烂漫的心性都是真的表现,也是开着心的表现。
    每个人从小如果能天真烂漫(现代的孩子已开始没有这样的童年),他的童年会是人生中最快乐和宝贵的一段时光。
    当人一老了,头脑的记忆就会逐渐一一尘封,或许这是天性,是生命的造化巧妙规则,让我们再一次回归天真烂漫,可是如果我们于这之前看不到自己的心,我们也一直怀疑真善美,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一直只会标榜理性的高度,也无意识于这种理性崇拜的盲点,看不到理性并不能高于一切,也不比心高,一直如此积弱太深,就会在老的时候,心性也因此难以转化回头。不过,对于一些有心的老人,是一个例外,这些老人都会拥有快乐的后半生。
    另一方面,老人的痴呆,或许是个心性的自然转化的现象,让心与过去失去心的老人同在,让他们可以找回某一刻的快乐,某一时的安宁。
    我思故我在,谁一直坚持我思,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心。
    心思故我在,谁看不透心思,同样看不清心中的想法存有头脑的想法与心的想法,也不知道心的想法和心中的想法是有分别。
    唯有在我们最为真诚的那一刻,当下是某种超然,当下也超越快乐之际,当下就是一个真心的显现。
    真心故我在,谁有上述的当下知觉了,谁就会明白,也会知道美的体验还不够,美的体验可要有崇高,这个崇高确实可要有真的参与。

    当真与美都有了,善就会出现,善就是圆满,那一刻全然态势的超然,那一当下的超越快乐,就是真心的全然存在,心的终极圆满。
    柏拉图说真善美,有心之余,却多了一个头脑的想法,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他只看到一部分的真心,因此对后世的西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笛卡尔的这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一出现,我们人类便开始极尽所能地切割自己的心性,以只看到理性的高度,积极地地思考而造就这个世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一方面开始侵蚀这个世界的精神文明,我们中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心,因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至今都没有思想上的市场。
        
    心在唯我在,那个我,就是超然的我,一个真正的我。
    心在唯我在的感悟,当下谁能体验到个中的意境,毕竟已超越当今文字内涵的描述,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上,这个境界已超越人类心性层面的意识,因此中国的道和禅,印度的佛,终究的说明不外就是这个意境,终极就是一个真心的体悟与智慧的分享,那是头脑的想法无法理解,理性思维无法分析的。
    心在唯我在的理解,可以厘清头脑的想法和心的想法,可以把个中存有各种各样人性的心性重叠又混淆的迷离层面,一种属于妄心的一面剖析清楚,也可以把一个个人生体验过程没法形成过程中的过程的完整性过程,整合链接成为一个内涵性更强大的思维场。
    禅说:山就是山,山不是山,山最终还是山。禅是可以理解心在唯我在。

    心在唯我在的根源探究,或许存有一个人类生命与宇宙的存在的奥秘可探究。
    基于人类的心思演化至行为的过程显现,可以只是短短的少于一秒中内的过程的显现;而宇宙的形成存在,则是一个千亿年甚至于是个无限时间的过程的显现,对于这两者之间极短和极长的时间对比,极快和极慢的速度比较,佛教的经书都有描述,而且佛也说了:万物唯心造。
    或许我们会以为这个说法太牵强了,因为以我们当今的思维方式,来思想这么一个精微无限的时空和另一个庞大无限的时空,这个思维方式会显得相对的太粗糙了,我们确实是难以进入这两种极端的时空中去具体地感知,也就是等于说我们的意识必须再精深提升,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上意义的觉知,而是必须开拓一种有关宇宙万物都存有自体的信息,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互动,所产生的链接性信息场的觉知。

    开心,究竟是个什么样?是否值得我们作为一个当代思维上变革的启示?

星期六, 四月 27, 2013

等待爱情


等待爱情

    当生命的律动开始要奏起爱的旋律时,爱情的故事始终是千古以来每个人心中一直不变的关于爱的一个典型版本的故事,每当在一个爱情故事的开演之前,终究还是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后配乐,让故事的独特性令人荡气回肠。

    爱情故事的配乐,一般上是不需要任何思考,就在乐声响起之际,故事也可即刻随之开演,可是这只能在过去时代的人身上看到,他们都懂得爱情并不需要等待,该来时,就会来,来了就开放心性去迎接,享受那一刻的幸福,那一刻处于真善美一体的美好感受,同时于彼此之间筑起更圆满的感情来守持和感受一个历久常新的爱情。

    至于现代人在爱情来到眼前时,偏偏就是没有肯定的自觉,还会加进一些思考参入其中,或有所犹豫,或是需要计算成本,就像如此的人的心态,都是一直在等待爱情的人的心态,这些等待爱情的人常常于爱情的渴望中自我纠结。

    等待爱情的现代人,都是不很清楚自己的直觉,也不知道这么一个爱情的潜意识,并不需要显意识来启动思考的参与。
    现代人往往就在爱情于自己生命的这一个关口上开放一个真善美的心性时,另一头的现实强烈的欲望需求的潜意识,大的足以覆盖爱情的真善美心性,并以理性分割真善美,让我们必须经过一番人性的唯美、唯真和唯善的历练(注1),始能回归还原本来的心性态势,换句话说,现代人的爱情最终能圆满,必须拥有这一个过程的觉知,进而有所历练与守持,以至最终才能完成一个圆满。

    等待爱情,或可以说是一个我们现代人在古人对于爱情的直接性与现代人对于爱情的间接性的接受,于两者之间的接受方式,存有可以跨越和融合,但是又跨越不了,融合不了的纠结心性。

    等待爱情,一方面是如上述的纠结,另一方面也在生命的本能驱动下,爱情与性需求的一体性,古人是可以拥有一体性的感受,并在男女双方也是一个一体性的感受中享受爱欲的灵欲结合。至于现代人的心性因信息爆炸性的刺激,尤其是80后的人们,在与日俱增的熏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还没来得及感受和明白爱情与性是怎么的一回事,已老早曝光在各种渲染性行为的信息诱惑中,极有可能的逐渐已有更多的人的性行为已提前在爱情的体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年轻的心性切割成为爱与性是两回事,灵欲的一体性,就在懵懵懂懂的爱情萌芽时,基于性行为的体验刺激下,形成一个生命成长于往下的刺激而难以回升,爱情与性因而产生另一个心性的纠结,一般上,男人在纠结中会因男人的自然本能于性的繁衍天职下,对于爱情与性的分开,并没有太多的困扰,还有时理屈气壮呢!女人却多纠结而困扰满是心头,毕竟女人的感性与灵性的结合心性态势,会一直提醒女性灵欲是一体,因而造成女性内心的纠结和困扰引起的失落,长久都难以释怀。

    等待爱情,一个现代人的心结,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情结,不知折磨了多少有情人的感情历练,也不知耗尽多少欲动中放任的男女的宝贵感情的能量,这足以编成一个个爱情边缘另类的故事,并以激情的曲调谱上,纠结啊,这样的一个纠结延伸后果,足让人类的生命心性提升成长乱了步伐,在理性的无能整理中,感性的低下态势放任发展,以致现代人的普众精神面貌如此失落,甚至于苦闷焦虑的心态,足以耗掉好多人的青春、浪费好多人的生命动力资源,至终会是一个大家都渴望幸福,但是幸福却普遍上欠缺的人生局面。

    等待爱情的人,是否更应该来了解这个事实?

    如果想别叫等待爱情太沉重,或许是可以此了解去做个内心的检阅,再本于现代人已繁复演绎的心性态势,守住一个必须经过一番人性的唯美、唯真和唯善的历练,回归还原本来的心性态势的坚持历练,爱情或许很快就来到。

 (注1):可参阅挫文---婚姻爱情系列1-3


星期六, 四月 06, 2013

食色,性也——古话今说


食色,性也——古话今说

   “食色,性也”这句话,普遍上,我们的理解时常只是一种好色的生命内在驱动力与性的本能需求的相对互动所产生的性行为,我们也常以为人的生命意志是无奈地被定位于一个人类原始的生命态势。


    其实,人类的生命意志并不是只限这么一个低等生命态势的定位,如果是的话,我们也太低估中国古代圣哲的智慧。


    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种说法,人类的生命意义一往低等层次生命态势发挥,就会有一个合理性的说辞,可为性行为的放任态度以一个合理性说法打开禁止滥性的关口,当有人强加古人的性行为道德守则的不符合人性,我们也无从辩白古人这句话的智慧境界是符合人性和自然生命的成长态势,因为性本身不同于性行为的区别性已被混淆了。


    “食色,性也”这句话,从人类生命本质来看,“食色”基本上是一种能够解读信息或有能力解读信息,“性也”则是这一种能力以个人的自我解读方式去应用信息作创造或有能力去创造的延续性发展。


    “食色,性也”也可说是一种人类本性上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去解读一切所触及的外在事物展示出来的信息,进而在内心作自身生命信息与外在的信息的交叉演化的酝酿,最后展现成为内心渴求的创造性行为。我们一直在发挥这个能力来进行种种的创造,基本上都是涵盖于一个身心灵的运作中,并在此运作中开展为一个身之所求和开显为一个心之所属的人生意义的诠释。


    根本上,性并不是性行为,性就是身心灵的灵,性或灵是大自然用于守持宇宙万物的存在形态和秩序的精微能量,性本身并无任何意义。

    基于人类具备一个三位一体的脑(注1),促成了人类有能力接收和解读一切所接触到的事物的信息,同时基于个人自身的先天资质和气质的定位不同,因此各人都有一种面对相同的事物,各有不同的解读能力和方式,并以不同的解读所演化的想法形成不同的行为。


    一般上,我们人类都具备这种天性条件和能力来展现我们的行为。我们人类的各种行为,都可在我们人类的文化思想和文明建设中看到,不外是一种不同心性层次的人们生命意义的注解和自我生命渴望创造的演绎形式。


    性自身于这一个形成的人类行为过程,只以能量维系作为整个过程的动力,并不是变成这个行为。但是,性自身于过程中,其提供的能量就是促成解读信息和演化创造的动力,也同时让这个促成过程具备某种能力来进行,所以性自身中的能量也好像形成一种能力能让内心的心性演化的酝酿最终成为行为。往往我们都没有这一方面的内心觉知,因此,性在我们没有这一种内心的觉知中,就在感觉上等同性行为。


    性自身在感觉上等同性行为是我们普遍上可以感知的经验,但是在内心的觉知上并不是等同性行为,却只是某些人特殊的经验,凡是在这当儿有这种觉知的人,就不会沉迷于性欲和滥情滥性。一般上,女人在这一方面的觉知比男人强,但是女人的觉知来自自觉,难以进入理性思维中处理,所以最终能成为圣哲的人多数不是女性。另一方面能觉知的男性却多数以自己的觉知作理性的反思和省思,以提升自己的人性进入崇高的层次,最终与性或灵的本然态势融合,成为圣哲。


    性或灵的本然态势是圆满的,所以花能够是花,狗能够是狗,人能够是人,都有性或灵(一种相当精微的能量)来护持其圆满态势。当一种生命的身体进入死亡时,这种精微能量会与变质的身体结构分开,回归自然,这都是自然的规律使然,所以花不再是花……


    我们常说的心灵,是一个心与灵的结合体。我们的心里头存有所有我们一生接触与演化酝酿所形成的生命信息,潜意识就是其一的形态,所以我们都是在不经意,不经心地作出一种行为,当我们的行为太偏向动物性时,我们的性或灵的能量会散发,思维也因此容易变得散乱以致乱性,自作孽,不可活,该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局面。这个局面于一般感受上,心灵上是处于极度的空虚状态。


    为了避免类似的状况发生,我们的生命意义必须以品德和爱来定位,只有品德和爱才能把我们已散发的能量凝聚回来,把我们散乱的心绪净化回归本来,当品德与爱在心中绽放人性崇高的力量,才能让我们的性或灵的本然态势回转维持于自然圆满状况,当一个人有品德或懂得爱人或被爱的时刻,他的心灵会是充盈美好的,他一定可以活出自己渴求的生命意义。


    现代人的行为败坏,一个主要因素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一直充满超常刺激(注2),现代人容易有性迷思和性泛滥的各种行为,这个问题一路来一直在危害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要加以探讨这个课题,其一的方式,我们必须先厘清“食色,性也”这句话的不同层次意涵的解读而有所觉知,当我们能觉知而超然地看待大环境的超常刺激,进一步就比较容易反思超常刺激促成的影响,省思自己的内心变化,甚至于有能力调控自己的行为。


    “食色,性也”的隐性内在意涵的厘清,就以现代有性放任的心态的人,或许可以此理解重新构建自己的内心想法,节制自己滥性的行为。


    “食色,性也”是一个我们人类生命整体意义演化的过程处于其自然规律的感召和共同酝酿的生命智慧启示,一个中国古代圣哲的觉悟,留下给予我们的一个相当高的关于造化规则的智慧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理解,以开拓新的一番心性境界。



1:超常刺激意指会激发原始本能的人造模仿物(比如性渲染与暗示、可爱的物品、美食、电视资讯与网上虚拟世界等)。超常刺激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得奖理论,由动物行为学家丁伯根与劳伦兹所提出。


2:三位一体的脑袋——我们拥有一个由爬虫类脑,哺乳类脑和人类皮层脑组成的脑袋,各个功能各异,又可协调互动,甚至于整体运作。


星期六, 二月 09, 2013

新年感言——人老心不老


新年感言——人老心不老

    年少时,每逢新年前后我都会作一番自我检讨,一番自我激励。
    年复一年,这一个个的检讨和激励,终归是一个自我的调整,一个个不同时期不同自我心态面貌的审视,剖析和静观,可看到的不外多是心动的态势,只有人生历练的阶段性,没有完整性的过程的理解。
    简而言之是心动态势的内外互动,外在的影响多于内在的影响。
        
    人的心性毕竟多数会先倾向外在的需求的满足而活,这个说法对于年少的心性,是最自然不过,但是人总会老去,如果还是一味作此需求,不见得是人老心不老。
    如果错觉了,就会把这个人老心不老俗套成为人老“心”不老,那可是一个身之所求的欲望的强烈需求,也因此俗套地成为一个身体强健的错误理解,也可能乐此不疲地套实而有所作为,或有的是临老还想入花丛。

    人老心不老,究竟是一个心动态势的内外互动,外在的影响多于内在的影响的对调。这个不老的心即是心于内在心性的态势作主导,能绝对掌控外在心性的态势,做一番安身立命的调控。
    如果个人的身心能如此得到调控,可见这个人的心是活泼年轻的。

    一个活泼年轻的心,相对的能接纳包容,绝对的能充满活力,善于发挥自己已能达致完全成熟的人性的自我实现。
    一个活泼年轻的心,确实地可接纳一切人生际遇的好坏,包容自己内外心性的态势上下起落,还能包容他人的内外心性的态势上下起落,能全然自在看待人性的变动成长,守持一个老来一直在增值的心。

    一个人的年纪如果上半百了,毕竟多数是有过一个从小就必须经过一些苦难的历练而至今日的生活地步——上岸了也好,还在生活中浮沉也好,也该好好看待自己的思想,静观自己的心性态势,为自己寻找活出自己的出路,让自己理解并能身体力行自己后半辈子的人老心不老的生活意涵。

    一个人的年纪已过半百了,实在地更应该如此好好活出自己。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常常被动地要求后辈对我们好一点,而忽略自己应该主动地去想想自己要如何善待自己,即是后辈当真是好样,也始终无法感受这一切的好。
    如果一个人想如何先善待自己,人老心不老这句话的真正意涵的理解,可别忽视啊!

    俗话说:年年难过年年过。不管多难过的年,大家都可以一年年过了,我们确实一路来都有解决外在困难的勇气,毅力和能力,但是,免不了都叫人身心疲惫,心可因此容易老了,有时老得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存在,就只有一个模版——长大,成家立业,生孩子,拼事业,老了,等死——这何尝不叫大家的心容易老去。

    其实,年年难过年年过的勇气和毅力,都是一颗心的力量在护持身之所求的欲望满足的获取,心灵的力量如果只是尽耗在外在的需求,使完了,又如果我们静观不到自己那一刻强大的心灵力量,就是真正的自己的心的态势,固然我们是无法找到自己,找回自己的勇气和毅力,维持一个心的不老。

    或许新的一年的愿景,该从人老心不老的意涵中去建设起来,如果谁已觉得自己开始活不出自己,老得开始没有劲了。

新年将临,谨此春联与大家贺年。



 


(自习的书法,难登大雅之堂,请勿见笑。)

星期四, 一月 17, 2013

碰撞过一生


碰撞过一生

    人的一生,难免都是上下起伏的。
    谁都无法决定只有所谓的上,没有所谓的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在高据点上看各个人生低态势的景观,因为我们会因别人的低而看到自己的高,心中自然会有所比较而得到慰藉。可是,当我们处于低态势时,心中可真的不会是什么好滋味。

    如果我们如此看待人生,我们是介意自己人生的结果,就因上下起伏的结果的任何可能性,我们常容易陷入一个得失的心性框框中,反反复复地在思考自己的起起落落,终究就以得失的多少来评价自己的生命价值,结果生命的价值常会是一个物质性的价值,不是一个心理性的价值。
    上了年纪的人,或许会是如此不知不觉如此评定自己的生命价值。
    一个人能最后作如此没有自己觉知的评定,毕竟都要花上几十年的光景。

    如果我们说这是人生的一个遗憾,那还好,就怕,我们觉得这是可悲的。
    偏偏就有所谓的可悲,如果一个人的心性变化可以在短短一个十年内就开始步入这么一个的局面。
    事实是,我们的小孩,真的,就在他们未及成长时,心态已是一个物质性的价值的形成,他们会跟我们争论一份礼物的贵重性,不会是在意一份心意的厚重,而是在意一份礼物有多值钱。
    一般小孩会变得这个样子,皆因父母心态的反射,我们常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讲金,少有地在讲心。

    如果我们会跟孩子,跟人们讲心,我们或许会介意的是一个人生的过程,不是一个人生的结果。我们会了解每个人生中的过程都会少不了碰撞。
    我们一生的际遇,有的是碰上的,也有的是撞上的,我们都无从选择。
    只有会讲心的人,有心的人,不会太过于被动于际遇的好坏,即使是坏的,都会积极地去面对。
    他们往往在一个危机来到眼前时,心中常会提醒自己:危机即是转机。
    或是也会心中自我暗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们碰上任何事物,有时会倒下,再爬起来时,那就是我们往上成长的生命态势,这也表示我们已能掌握一种主动应对上下起伏的生命态势的能力。
    我们撞上任何人事,有时会摇摆,再淡定过来时,生命的景观将会换画,本来黯淡的也开始亮丽起来。
        
    如果我们懂得如此碰碰撞撞过一生,有心的去看待过程的碰碰撞撞,人生的意义将会因此逐而显现深长,生命会因而充满能量,因为苦乐已是一个常态的体悟。
    同时,我们可能还会悟出一个道理:
    在最坏的时刻,应该只想未来最好的展望;在最好的时刻,应该去想想某个危机会出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