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十二月 13, 2011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如果我们从善恶的角度去看,我们常有性本善或性本恶的相对论点。一切善恶的标准,即是道德的标准,如果人性一开始就有道德,那么每个小孩都自然懂得道德,在这个前提下,“善”并不意味善恶。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如果我们从“善”是个整体的角度去看,这个“善”意味圆满,一种整体状态的和谐圆融。人性一开始应该是如此。不管我们是哪一种人,智商高低也好,身体正常残缺也好,在一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确实处于“善”,那是一种灵性的状态,这也表示这个“善”或灵性的状态一开始就引导我们的生命往前走,看一看这世界,过一过这人生。

    “善”或灵性的状态常处于一种超意识的境界,就像在禅、文学的诗、音乐、中国画的活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的一种完全投入、忘我的精神状况,一种身心灵完全合一的全然状况,一种只有人类可以有所感受,继而解读成为人类最高境界的人文思想。一般上宗教都有种种这一类的体验的描述或记载,或是艺术家的艺术性意象的创作,而文学中特别是诗的意境描述。

    “善”或灵性的状态也可发现于其他生物的状况,比如家中饲养的宠物,都能给予家人感受到它的灵性的存在。即使是大自然的山水花草等等东西,也一样存在其灵性,让我们感受到怡情悦目,身心舒畅。

    我们人类能感受这一切过程的信息,作出种种个人心性的解读,丰富人文思想文明的内涵,不过,动植物与非生物是做不到的,因此,“善”的存在于万物的复杂性,包含了各种不同性质又千变万化信息,常令我们有所感受而难以理解。

    当“善”或灵性的状态与我们在生活中一切的一切接触时,“善”并不会指导和确定那个信息好坏的影响,“善”只能肯定让我们感受到信息中所包含的全息性,也就是如果我们能以整体,没有相对的角度来感受信息,所以我相信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是能感受这一切,但是,随着身体的成长,这个身心灵会随身体的成长而结构上产生变动。灵本来是可以一直维持我们生命的“善”,却因成长促成的身心灵结构的分化情况不一致,身和心就逐步无法联系我们整体生命的“善”,身体终究有无穷的欲望要求,心始终处于善变的动态,所以“善”在身心的个别变动和彼此处于变动中的互动,在这一个生命秩序就此开始演变成一个无穷变数的人生,基于这一个变动的无穷变数的生命运作方式,“善”就难以以我们的知觉来认知,除了有修行的人和古代的圣贤大德之士可感知或认知。

    自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法的思想发挥了影响,我们的身心灵就开始在这种影响被解构和分化,细致化成为各种各样的学说与知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即使到最后有多深刻也好,都是瞎子摸象的认知,就如一个生物学博士,我相信他也无法以自己的专业来肯定他能认识自己或认识他人,清清楚楚地知道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身体的认知。

    如何认识自己?
    这是哲学家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西方哲学似乎越说越离这个问题的中心,所以当西方哲学家有所意识时,都会呼吁回去东方寻找解答的参考资源,人类的醒觉意识该会是时候来到一个分而合之的时代契机。

    我们中国人因西方文明思想影响而“复兴”,只是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而已。
    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的华人今日期盼的复兴,本质上还是要看看老祖宗的东西,天人合一的哲学:老子的道,孔子儒家的理念,以及中国佛教的禅,这些古老的人文思想根本上存有“善”或灵性的状态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和描述,可以协助我们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层面,协助复兴。

    禅具备融入这个时代的精神层次的活泼条件,因为禅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修行,比如在吃饭、喝茶等等活动中学习感受进入禅的境界,是符合现代人讲究实用的要求。
    再者,如果我们能透过禅的方式参透生活的种种信息,主动掌握种种信息的启示,这的确可以让我们实证充满活力的生活意义,感受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心灵的需求得到陶养,生命的价值内涵就会越来越丰富,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不会是感受而已,反而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开始懂得禅的语言,拥有了这道沟通的渠道,就能升华自己的生命。
    禅的语言都是讲究达致圆满的境界,禅可以是“善”的,只是禅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禅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的延续。
    禅的语言能够让我们不再被动于信息的影响,让我们能够“色,不迷人,人不自迷”。

    除此,一切艺术的陶养活动,尤其是中国艺术的陶养活动,如果能时常注入生活的空间,提升生活的品质,生活就会有更多的品味,心灵就能注入活性而活泼起来。
    孔子提倡诗与礼,就因为诗(广义是指文艺与艺术)的情感就是艺术的情感,可以让我们通过这种情感的抒发,化解生活的郁闷烦恼,当一个人处于如此身心调剂的情况下,自然会以和谐的心态作出适当的生活行为举动,以适当的心态在适当的时间和情况做适当的事,这就是礼。基于诗与礼的熏陶和作用,中国人一贯以来也因此不需要宗教。

    至于老子的道,当我们能体认禅的境界与诗和礼的境界,道就不再是虚无飘渺的思想,那是我们可以去体验的中国人至情至性的崇高精神境界。

    中国人古代的人文思想毕竟已能深切剖析了人性,并提供了渐进修养与提升人性的思想和方法,只可惜基于我们现代人的语言内涵层次低,与古代人的高层次内涵的语言存有某种断层,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再者因近一世纪大家吸纳了西方的文明思想,产生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会时的思维困惑,至今犹见东西方思想的交叉与混乱叠景,这个局面也是“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大家期盼的复兴,必要先有此认知。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这个“善”或灵性的状态,或许是现代人们处于苦闷生活下可以追求获取的精神清凉剂,我们应该去认识和学习拥有它。就此前提我们要先理解中国人古代的人文精神面貌的本质意义——“善”。


后记:本文作为如何做到“色,不迷人,人不自迷”的解答与建议。


星期三, 十二月 07, 2011

色不迷人人自迷(三)

色不迷人人自迷(三)


    这个时代,哲学家说是后现代,也是价值归零的时代。
    归零了,什么都没了,好可怕的。
    一开始我还蛮认同的,后来再想想,归零,不是什么都没了,零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或许会比较贴切。
    可是,又如何开始呢?

    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如果信息与新的开始挂钩在一起,那个想象空间的确蛮有趣的。
    当今我们接触的信息,毕竟是样样新,日日新,如果我们隐居深山好几年,一出山时,整个世界可是会有好多的新事物展现眼前,说不定我们还会以为走入错误的时光隧道呢?心里不踏实了。
    我们的心容易随境善变,在变动中常感受失落。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信息的影响,但是却只能怪我们不自觉信息带来的影响而备受摆布且无可奈何。
    我们的身体始终是喜新厌旧的,说实在,身体和信息的对应,即是欲望的本能冲动和信息的物质性诱惑的对应,当身体的力量强过我们的心的力量,我们的不自觉就是因为心被身体捆绑了,我们活络了身体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同时也因长时间的失落,掏空心灵的力量,心灵最终会是空虚的。
    欲望高昂的人,于某种情况可说是上进的,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皆认同的。
    欲望高昂的人,于某种情况可说是空虚的,如果他的人味,情味逐渐稀薄了。
    说到底,欲望高昂之际,我们会取得社会认同的成就,同时心灵会渐渐空虚。

    自从笛卡尔说了他的名句:我思,故我在。
    这个世界的文明思想就开始来个身心二分法,其好的一面令我们科学、科技发达,物质享受提升,成就了现代的物质文明进步的景观。
    这一而二分的结果,科技的硬实力和它促成的庞大信息网更是铺天盖地包围着我们,以超然的姿态支配我们的生活,甚至于决定我们整个人生的命运。
    心灵在科学的实证要求下,显然没有任何具体建设的意义。
    20世纪因而是极度忽略了心灵的世纪。

    不过,当我们身心分裂之余,心灵上的空虚反而会引起我们开始否定追求物质的满足是终极的人性需求,让我们意识到心灵的存在和其重要性。
    因此有某些思想家认为,21世纪是属于心灵的时代。
    当信息与新的开始挂钩在一起,当然是信息与心灵如何展现一个新时代的格局。
    谁能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谁就得考虑重新检讨笛卡尔说的话,这包括西方的文明思想。谁就得想:
    我们是否应该回归传统?
    从那里来开始?

    先前文章(二)老太婆和出家人的故事,如果我们以为老太婆是以色诱出家人的方式来测试出家人的修为,那可是笛卡尔的论调。本质上,老太婆是欲了解出家人身心灵的整合性修为,如果出家人能在美女坐在大腿上时,处之泰然,心如赤子,他就像一个小孩对着美女,那会动心乱性?他只会感觉美女好美啊!
    赤子之心,人之最完整的身心灵状态。我们常说小孩子百事无忌,根本就是说任何信息无法影响赤子之心。这也是出家人的最高修为。
    至于和尚甲乙的故事,如果我们以道德来评判和尚甲的对错,同样的,我们只看到人性的局部问题,其实和尚甲的心态与修为已超越“我们只看到人性的局部问题”,和尚甲确实已能整合自己的身心灵,就在那个“我就在决定背她时放下了”的时刻。这也是老太婆要求的修为境界。
    这两则禅修的故事,可让我们看到禅的思维空间,包含身心灵的完整性,身心二分法只是完整性的一个局部。
    我们接触的信息,并不会决定我们作哪个层面的思考,身心二分法会陷我们于不自觉自己的心性本性的活泼,令我们以既定的思维框框对应所有的信息,结果我们常被动于信息的影响,而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法,却会把人性切割了。
  
    这两则禅修的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就看我们以那种心态来看待,不同的心态自然解读到不同的人性层面。
    禅机始终是打开心灵与智慧的一道门窗,一道可看到完整性信息的门窗,可惜我们中国人开了,又闭上了。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该是这个局面的感慨吧!说这句话的人,真的,是看清人世间的瞬变,认清人世间的迷,即使是几千年了,何尝不过是一个转变的念头,一个信息形成的念头而已。
  
    禅,的确可以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把信息与新的开始挂钩在一起,让信息与心灵如何开展最佳的对应,展现一个新时代的格局。
    色,不迷人,人不自迷,我们可做到的,从禅来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