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三月 19, 2015

有知识,无智慧
    有知识,无智慧。
    有关这个说辞,知识可说是与离心有关,智慧则与向心有关。
    至于离心与向心,都是关系到心的整体性与局部性态势的运作和演化。

    离心于心的态势运作与演化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分心的心智局部性开展状态,甚至于可以偏执发展成为一个心性分裂性的态势。
    这一个过程会是一种脑的思维所产生的一个意图,当中充满一个自我状态的经验和记忆所决定的结果,包括个中含有的感性作用或理性作用的选择,在意识中开显成为一种心的想法(也是一种头脑的想法),或能在一时热情的强化作用,抑或一时意志的维稳作用,并以持有着的一股后天习得的知觉学习,作各种知识和技能或技艺的学习导向。知识就以这一个后天习得的方式,拓展出一个知识心智的脑神经基模,开展学习和掌握知识。

    向心则关乎一个一心的心智整体开展状态,让心智可以全面贯彻以致圆融的静心态势。
    这个演化的态势,个中的一个自我状态的经验和记忆不再主导决定,而是这个主导性功能已由一个深层的内在自我省思来思考,可以经由潜意识层面的开启,有所意识,开显一个心的想法,并作出思想行为的决定。其所展现的一个心的想法,或许会是一个又一个知觉学习的通悟,能把人生经验与各种习得知识融会贯通,逐而开显出一种人生信念,把感性与理性放置在一个崇高心性中整合,再通达到至高的个人信仰层面,智慧于此时此地即可不时显现于感悟中,或凭一些知识的通悟,展现一种自我通达的人生智慧。

    心的态势的运作和演化,都是以离心与向心的状态中来开展心智。
    心的态势的运作和演化,基本上以一个物理量子能量开展,并在脑中以头脑的一些区位对应外在的环境刺激,进行信息的输入与编码,开展内外信息的相互作用,以一个脑波思维表现一个想法,或以多个脑波表现多个想法。
    心智的演化,就以一个如此气化的方式来进行。
    气是中国人说的关乎身心灵和真善美结合的量子能量态势,这种气可以在身体的所有物质之间中运动,在时间的变化下,产生能量的变化,进而构成一个气场,以促使生命的信息开放于外在环境信息进行对应互动,而产生相互作用,并以脑的解读能力来开演一个个心的态势,同时又以一个个心的态势来构建脑部的神经联接,经这个内在心性演化而外显出一个个思维的模式,最终构成思想的意识形态。

    一般上,人们的离心状态,常在心性的演化过程中:感觉-直觉——思维-感受,极为容易地由下而上地,并以一个局部性演化,在脑中的某个局部的区位来进行思维活动,在气化中的流程走旁道。
    至于人们的向心状态,即是在另一个演化过程中:思维-感受——感觉-直觉,由上而下地演化,在气化中的流程走中道,以脑的整体性来进行整合性思维活动。

    西方人的思维主流走旁道,可以切割思维作局部深层的思考,获取知识,亦可在不同自我层面的和谐心态下,从旁道中走回中道。目前西方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都能意识到走回中道的必要,以弥补自己知识层面的局限性,开始往东方寻找回归完整心性的方法,来滋养局部心性发展的不足。这个走中道的追求方式,在一个雏形演化中,特别是有关量子学的能量与中国人说的气,西方人或能有所意识个中的关联性,在作进一步的探讨。
    东方人的思维主流走中道,不着重切割思维作局部深层的思考,以致获取知识的速度缓慢,而今落后于西方人。现今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在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备受西方思想冲击,大部分的人已逐渐从中道改走旁道,因为东方人已逐渐体会不到走中道的传统思想的意涵,也自然不再崇尚自己的传统思想。

    当一个人有知识,无智慧,他可能已处于一个走旁道和走中道的迷思中,没能妥善地看清自己的思维流程的种种演变态势。
    有知识,无智慧,一个现代人的心性态势写照,是否应该要再作一番适切的调度,让西方与东方的思想对应演变,来到一个思想可以交会的世纪?

    如果以现代人的心的态势对比人类的心性演化进阶,或许这是一个自我分化过程中的一种历史性心性演进表征,显示现代人已走到一个自我进化的高度进阶阶段,也意味着在高度进化的层面,我们的心性极可能已筑起一道道厚实的边界,让我们在各个边界里头随意放任自我,自作自受。
    这个现代人类心性演进的表征,是否意味着我们更须更上一层楼进入一个自我净化的心性演化的崭新时代。
    如果是的话,我们是否应该要妥善地看待自己的思维流程的种种演变态势?

星期日, 二月 08, 2015

品德与爱 

        品德,是一种人类生命的深层生心理结合结构的本质与势能,并常外显为一种尊贵的人性态势,就本质上说,是一种良心的静态,于势能是一种良心发现的种种生心理作用的心性自我层面表现的动势。

        一个人能活得有尊严,都必须有这尊贵的品性的护持,了然于怀,开放于心念和行动。人,唯能活出一个如此态势,才能算是尊贵的生命。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有品德的感悟说法,实质上我们是可以从一般的人性某个情面中(在孝子 / 慈母 /不弃不离的夫妻 -- 各人的身上)觉察,或在特殊的人性(圣贤 / 有高境界修行的人)的常态中感受深刻。

        一个人能拥有品德,肯定的,他一定能活出自己,还能活出他人。
        就以这个心性定位的良性挥发——能活出自己,还能活出他人——于本质意涵来思量,以及于行为内涵来探讨, 简单的说,这就是爱——自爱与懂得爱他人。

        品德与爱,基本上都是一个内在深层心性和外在表面的人性最为优质的生命态势。

        品德与爱,如果以脑的演化过程来理解,都是一个脑各个区位功能的整合性运作的结果,并于微观的分子层次来酝酿演化,其演化的时间都是一个刹那,甚至于可在一个200毫秒产生和衍生种种的生命态势。

        爱的注解,也基于此深层生心理的兼容和整合的演化过程,难以定位精确解说,因而关于品德的理解,也就只能是一种感悟的体验,可以作文字的述说,但是却非常难以精确地说明。

        普遍上,爱的起始,都是以一个女人的母爱,感化每个人的程式性和陈述性心性,简化为一个记忆,让我们懂得爱:我们与母亲从小到大的互动,都是包含着爱与其可能存在的纠结,并于此开始开展我们与他人互动的爱,友爱和仁爱,甚至于博爱。
        女人对于爱的天性挥发,可作为爱的注解的普遍性说明。

        男人对于爱的天性挥发,相对于女人来说:女人比男人爱美,女人可以完全感性到底,并会守持在一个品德的基本层面上,所以女人(尤其是母亲)对爱的要求,是完整,当然是真善美的,并以这个爱之于置放在孩子身上或丈夫身上,会有偏执的感性意味,容不下第三者的出现(第三者之于孩子,就是媳妇;之于丈夫,就是情妇)。

        男人比女人爱真,当男人偏执于真的同时,比女人会理性思考,但是理性偏执的另一面,往往是理性的选择,而理性的选择都会容易倾向自身利益的考量,并能因此低流至本能的态势,所以男人对于女人的爱,往往会脱轨。
        至于男人的父爱,却是一个男人的爱的最佳典范,其感性交融理性,并衍生包含在理性中的爱。父爱的终极影响,可以教会我们懂得去实践友爱,仁爱和博爱,这也是在兼同一个品德的基础下,经过一个阶段人性的心智进化和心灵净化使然。

        当今我们(不管是女人或女人)的自我意识抬头,进而强化为各个自我中心的意识,都是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对于内心心理作一番理性的剖析结果,让我们找到了一个自我的心性存在,并以此强化为个人的独特性发展,同时在衔接爱的当儿,爱本来本质的定位,便开始渐渐偏离品德,发散于一个个离心状况的自我心态中。

        基于品德的深层生心理层面,以理性的剖析,目前还是难以精确说明,不过有关的心理见解,John Beebe的著作《品德深度心理学--Integrity  in Depth》确实有独到的剖析。

        品德,说白了,那是良心的发现的深层内在运作状况。
        当我们的行为一有非分的念想或行动时,或许我们多数人的心中都会产生一种不安或焦虑的状况,而后再产生一种觉识,我们认为那是不对或不道德,同时我们也可能会在心头上存有一种内疚、羞愧、自责的情感,但是几乎是没有太多人能及时让理性参与处理,因为这是一个潜意识过程,只有少数人能有所意识,并以能在250毫秒内作出调控。

        就在良心的发现这个当儿,那一瞬间可转化为情绪反应,进而作出两种人事上的对应。
        如果我们是太偏执,或太轻率,或冷漠,对于品德的存在,或有良心发现,会难以感知和适度调控自己。一般上我们会很快地表现出情绪上的烦躁,即刻引发出一个脾气,急于寻找对象等待爆发(此时我们会依据自己的理性选择保护自己,同时尽量在找出对象——对方和参合者——的弱点,欠缺点,加以点名评判),然后再次于理性选择作祟的方式找出诸多借口,去消解自己的品德的内心省察,解除自己的不安或焦虑。

        如果我们能了解品德的存在于上述的生心理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感知品德是牵涉其中,或有最终的结果,我们能做到一种内心的自我沟通和反省,在整个过程中产生发散,收敛和整合的生心理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后的一个妥善处理。

        爱与品德,都是一个本来初始心性的真善美的完整结合。
        如果我们能了解,逐而淡定,那将会是人性的一种至真的表现,可以超越三个演化层面:
——超越至美(只追求存有理性选择的美-自我进化-物化性质的爱)
——超越爱美(一个本然的美感要求,偏向感性的反应-自我分化-自爱),
——超越动物性的本能态势(各种基本需求,尤其是性需求,会过于强烈而掩盖品德的感知-爱心初发-自我初始)
        当我们能如此有所超越,就可以保留优质人性的尊贵面貌。

        如果爱与品德能够合拍,人性尊贵的内在心性演化的动势情态,就能和谐而逐渐产生觉知。当爱与品德能互相依守,就能开展爱心的层面提升:1爱心初发—2自爱 —3爱物(物化性的爱)—4爱人(懂得爱和如何爱一个人或其他人)—5 爱智       (请参阅前一篇文章的附表)

        人世间的有情,都会因为爱与品德能够合拍下动之于真情,而后表现有义。
        当情义能行使人世间,那将会是道德的意识抬头,主导着各种事态的应对,不再是道德只能凭意志来守持和作出应对,道德也因此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理念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导航性中心思想。


        爱与品德的觉知,你说,重要吗?
        社会的腐败——败心,无心,是否可以先从这里开始根治,重新再建设?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pngsh/user_blog_diary.php?did=203609#sthash.dX6IKaSB.dpuf